索引号 370405/2022-12798 主题分类 应急管理
成文日期 2022-04-18 发布日期 2022-04-18
发文机关 区政府办公室 关键词
发文字号 台政办发〔2022〕2号 有效性 有效

台儿庄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台儿庄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的
通  知
台政办发〔20222


各镇人民政府,运河街道办事处,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各大企业:

《台儿庄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台儿庄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418

(此件公开发布)


台儿庄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建设规划(2020-2030年)


为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不含恐怖袭击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山东省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山东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枣庄市重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规定,结合台儿庄区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时限为2020-2030年。

一、台儿庄区应急保障现状

(一)初步建立应急指挥体系

1、构建新时代应急保障体制。台儿庄区应急管理系统机构改革以来,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安排部署,扎实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安全生产领域改革、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及应急管理保障改革等重要工作,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一是调整完善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区减灾委员会、区防汛防风防旱指挥部、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职责;二是进一步明确了乡镇、街道、社区、村(居)以及其它特定空间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初步构建起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坚持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方针,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军地联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

  1. 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一是依法设立了各级应急领导机构和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相关区域和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工作;二是建立了区域联防协作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增强社会公众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避险救助能力。

3、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按照“数字山东”发展规划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标准,结合我区应急工作实际,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建设应急指挥平台。一是实现了国家、省、市、区四级视频信息贯通,为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提供支撑。二是按照省、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指南要求,积极同区有关部门对接,将区委政法委“雪亮工程”、区城乡水务局防汛监测图像系统、区气象局监测预警系统、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区重点路口监控系统、区自然资源局森林火灾监控系统等各类应急监控系统接入应急指挥中心,实现数据实时自动更新,系统实时监测预警。

4、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根据机构改革后各部门职能分工,区级层面修订完成事故灾难类、自然灾害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共86个。其中,总体预案1个,专项预案27个,部门预案58个;督促、指导乡镇、街道和村居社区、企事业基层单位应急预案编修,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应急预案体系;将应急保障类预案作为专项预案管理;推进应急预案支撑文件--应急工作手册和现场行动方案的编制,并将其纳入应急预案体系,使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善。

(二)风险防控体系基本形成

1、健全生产经营单位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台儿庄区坚持关口前移,把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抓手,创新工作措施。狠抓机制建立和运行,督促企业全员辨识排查风险隐患,实现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纠。组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及运行培训班4期,培训各类企业100余家次。强化标杆带动、培训驱动、执法推动、督查促动“四动”工作措施,持续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全面管控安全风险,时刻扎紧预防事故风险的制度笼子。截至目前,全区共有33家高危和规模以上企业注册使用山东省安全风险管控云平台,双重预防信息平台正常填报运行率100%

2、部署推动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工作部署,配合省市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落实市委财经委《关于印发<枣庄市贯彻山东省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主要任务工作方案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枣财经发〔20201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台儿庄区贯彻落实枣财经发〔20201号文件的实施方案》(台财经发〔20201号),各级各部门按职责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排查整治活动,建立了工作台账;完善了省、市、区、乡、村五级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落实部门分工责任,各有关部门负责自然灾害预防的行业管理责任,形成了长效管控机制。

3、开展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一是对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山塘、矿坑、地面塌陷积水区等水源危险区域隐患进行了逐一排查,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2处,涉矿积水危险区18处,制定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二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周围群众发放《避险明白卡》和《地灾工作明白卡》,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涉矿危险水域设置警示标志,增添防护栏杆网等防护设施。

(三)初步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一是摸清全区应急物资储备现状。通过多次开展应急物资储备调研,对全区各单位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和储备(库)点进行全面梳理统计,全面摸清储备库(点)和应急物资储存等情况,建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和防汛抗旱应急救援物资信息台账,明确储备的种类、形式、数量和地点,确保关键时刻应急储备物资能够调得出、用得上。二是全面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下达区级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共购置物资约70万元。目前,全区共储备帐篷、棉衣、棉被等各类应急物资3.5万件。三是建立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制。按照“先近后远、先主后次、满足急需”的原则,制定下发《台儿庄区区级应急物资调拨规程》,明确工作流程机制,理顺部门之间协同的工作职责和责任边界,确保应急救灾物资调拨顺畅有效,为救灾工作奠定基础。是为贯彻落实《台儿庄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进一步健全应急物资调拨机制、明确调拨程序和责任人,切实提高调拨时效和保障能力,参照《省级应急物资调拨程序》《市级应急物资调拨规程(试行)》,结合台儿庄区实际,制定了《台儿庄区区级应急物资调拨规程(试行)》。

(四)应急救援力量进一步加强

1整合力量,建立防汛抢险救援队伍。按照枣应急委办〔2019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成立了50人的抗洪抢险救援大队。同时,全区各镇街、有关部门、各大企业结合各自实际,成立了各自的防汛抢险救援队,防汛抢险队伍分常备队、专业防汛抢险队、后备队。全区各级防汛重点工程均按其工程情况、重要性、工程规模等落实防汛队伍,按照民兵编制的方式组建,汛前组织应急演练,配备了相应的应急物资装备,确保紧急时刻拉得出,抢得上。

2、加强全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区森林草地防灭火指挥部印发了《台儿庄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和《台儿庄区森林专职消防员招录工作落实方案》,按照分级负责、分步招收原则,制定了招录计划和方案,完成了首批不少于30人的区级森林消防专业队伍招录工作。森林消防专业救援队伍的建立,为全区森林草地防灭火工作提供了救援保障,同时兼顾洪涝、地质灾害和事故救援等工作任务。目前,已购入100余万元森林消防应急救援装备物资。

3、强化企业兼职救援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发挥兼职危化品救援队和矿山救援队伍作用,增强危化品和矿山企业在事故初期阶段自救互救能力,台儿庄区先后组建了危化品兼职救援队1支,非煤矿山兼职救援队伍5支。同时,为兼职救援队伍配备了必要的训练装备和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等,满足了企业响应及前期处置需要。

二、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台儿庄区地处山东省南部鲁苏交界,东连沂蒙山,西濒微山湖,南临交通枢纽徐州,北接孔孟之乡曲阜,为“山东南大门”。全区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  辖51街道。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受自然环境影响大、造成损失重的现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频发多发的客观形势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意识不强、生产工艺落后、人才技术匮乏、救援力量不足等短板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急管理机构改革还未彻底到位

1人员编制不能满足现有职能职责需要。基层应急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未建成闭环的工作体系,影响工作在末端的落实。

2应急管理还未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门的联动方式局限于电话、会议、文件等初级方式,相关工作制度还需进行磨合健全,还未真正形成工作合力。

3、应急管理领域议事协调机构多且职能重复。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机构交叉、职能交叉、多头指挥、分部门管理的现状。镇街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尚未完成,上下机构及部门设置不对应,统筹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4相关机制还未完全建立,缺少顶层设计。应急管理相关机制并不完善,预防和应急准备机制、预测和预警机制、快速响应机制、应急保障机制、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机制等还需进一步完善,更期待从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上予以明确。

(二)安全生产形势依旧严峻

1、危险化学品方面。危险化学品企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危险化学品仍未实现集中储存、集中经营,规范管理;危化品在经营、储运等各环节的危险性较高,特别是过境危化品运输车辆发生泄露、爆炸、污染等事故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2工矿商贸方面。工矿商贸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动态性较强,开展治理工作难度大,监管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缺少系统性和专业性。

3交通运输方面。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乡村公路、高速铁路建设增长较快,由此带来的风险也增多。

4建筑施工方面。随着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各类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场所较多,风险项目增多,安全风险增大。

5旅游方面。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带来的消防、交通、人员密集等风险增加。

6消防方面。火灾防控压力伴随城市发展与日俱增,消防规划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不适应,人员密集、易燃易爆、“三合一”、群租房、老旧住宅和高层建筑六类重点场所数量逐年加速递增,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不规范,“三无”高层住宅小区火灾隐患突出。

7城市管网方面。部分地区燃气等地下管线网络密集,受自然老化、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导致管线破裂、泄漏和路面塌陷等突发事故发生几率增加。

(三)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亟待提高

经过多年发展,台儿庄区应急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但相对于复杂的灾害形势,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部分地区“重救灾、轻减灾”思想仍然存在。防灾减灾经费投入不足,基层抵御灾害的能力仍显薄弱;二是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不足。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信息化建设、物资储备、应急装备等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不同程度存在短板,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我区地震救援队伍主要依托区消防大队,地震避难场所主要设置在我区公园、广场、校园操场等,缺乏地震专业救援物资装备。尤其是台儿庄古城,日进出游客几万至十几万人,为人员密集场所,避难场所建设严重不足;三是自然灾害救助综合协调机制不够完善。跨部门信息共享、灾情会商与发布、灾害损失评估等工作机制有待健全。区域内运河经过,河道纵横,本级纵向与镇(街)之间,横向与救援单位、保障单位之间体制机制不完善,协同联动不足。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存在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现象,缺乏专家人才队伍。减灾防灾综合能力不足,综合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灾害预测预警不及时不精准;四是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防灾减灾科技人才相对匮乏,先进的救灾应急装备配备不足,防灾减灾先进技术应用不到位;五是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渠道和机制亟待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的作用尚待进一步发挥。

(四)城市应急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

一是消防站建设数量较少。目前,我区消防站数量、规模以及车辆器材装备配备均无法满足目前我区经济发展需要。二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防火阻隔体系建设滞后,特别是重点林区缺少森林防火阻隔网,不能满足预防和扑救较大森林火灾的需要。扑火装备和物资储备数量少,不能满足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需要。以水灭火设施少,缺少大型以水灭火装备和航空护林灭火手段,扑火手段单一。三是应急物资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短板。全区物资储备库规模普遍偏小,百平方规模以上的应急物资储备库仅1个。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设施较为陈旧,管理方式较为落后,应急物资、装备、专业队伍等信息资源分散,科技信息化利用率较低,应急物资管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仍不高,应急物资管理效率比较低。

三、目前发展的机遇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将推动全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台儿庄区也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机遇期,以古城旅游发展为核心,充分利用运河优势,必将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为全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理论和政策支持机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开辟了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等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新路径,发展方向的进一步明确、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推动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区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区“十四五”规划和2030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紧紧围绕旅游战略定位,统筹发展和安全,同时在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设施建设,综合应急救援物资基地和中心建设,提高灾害防抗救一体化能力和水平等方面指明前进方向,为我区开展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机遇

2020-2030”时期,台儿庄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机遇期,利用政策红利,以旅游发展为核心,充分利用资源环境、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大力实施重大创新、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势必为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合力。立足台儿庄区实际,积极配合枣庄市建设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制定台儿庄区安全发展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和落实安全发展战略,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三)科技和信息化创新机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推动应急管理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全国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业态的大量涌现,卫星遥感、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的集成应用,必将推动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加快淘汰。全区加快推进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建设,形成区、镇街和重点企业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监测预警预报、辅助决策支撑等能力将大幅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综合上述,全区应急管理正处于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强化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台儿庄应急管理现状,牢牢把握上级政策和改革机遇,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推动全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的纵深发展。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和综合防灾减灾理念,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以推进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综合支撑、社会治理等能力建设,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台儿庄区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把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贯穿于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全过程。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灾害事故的危害和后果。

——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严格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提高全区应急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坚持依法管理。尊重自然规律,根据灾害事故发展趋势和特征,完善相关制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综合施策,引进先进科技手段和方法,提高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坚持精准治理。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防抗救相结合,强化预防治本,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最大限度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安全风险。

——坚持社会共治。秉持为民服务宗旨,高度重视提高社会公众安全理念,营造全民关注、全员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区域、行业、部门、军地、政企协同,形成共治合力。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2030年,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保障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机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科学高效的应急保障能力体系,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稳定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全社会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明显提升,各项指标控制在当年市级下达指标范围内,并力争逐年下降。

2、分类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应急管理人员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

——灾害事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防灾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灾害应对准备能力显著增强。全区各类应急救援力量更加充实、布局更加合理、救援效能显著提升,应急预案、物资、避难场所等保障能力全面加强。

——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全面加强。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理论研究、技术研究、装备研发及应急产业取得突破,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共建共治共享体系更加健全。全区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基层治理精准化水平持续提升,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3、2025年中期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台儿庄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保障体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保障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能够实现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全面有效防控和应对。

    (1)风险防控目标。一是自然灾害领域。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GDP比例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0.05以内;森林火灾年均受害率控制在0.45以内。二是事故灾难领域。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以内;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1.35以内;年度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低于0.25;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三是公共卫生领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Ⅰ类)应急物资储备达到保障2000人1个月医疗救治的规模;突发医学紧急救援类(Ⅱ类)应急储备物资达到保障4000人10天紧急医学救援的规模。四是社会安全领域。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有效处置率100;网络安全事件得到有效管控;网络舆情及时有效应对。

(2)能力保障目标。一是加强应急指挥能力。建成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机构,现代化应急指挥平台初步建成,提供7×24小时的应急指挥保障。二是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形成较为完善的风险调查评估制度和运行机制;建成全区公共安全风险一张图;实现监测预警信息精准发布。三是加强物资保障能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应急和防御物资管理机制和储备体系;救灾物资储备满足启动二级以上响应人员紧急转移安置需要;12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四是加强应急力量保障能力。重点行业领域专业防御和救援力量实现全覆盖;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健康有序发展。五是医疗救援保障能力。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标准,具备核酸检测能力;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建设达标率100%;各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传染病防控队伍进一步加强。六是运输和通信保障能力。阻断道路应急抢通能力明显增强;应急调运机制健全完善,应急绿色通道畅通;实现行政村以上公网覆盖率100%;公网通信中断24小时内临时应急重点保障率100%;七是科技装备保障能力。煤矿完成智能化改造,非煤矿山智能化开采水平明显提升;危险化学品危险工艺装置全面实现自动化控制。八是加强基层基础能力。创建一批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镇(街)、村(社区)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社会公众公共安全知识普及率显著提高。

五、主要任务

(一)坚持顶层设计,完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

1、建立统一高效指挥机构。全面梳理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运行情况,及时完善三定方案,推进应急管理精细化改革,在人员编制、组织架构、职能划转上进一步优化,形成上下衔接,左右畅通的应急组织架构。健全完善条块结合、统分结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统筹协调作用,层级上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上形成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格局。健全完善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应急信息通报制度,完善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引进制度和在职干部培训制度,大力引进和培养应急管理人才。

(1)统一指挥。按照“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纵横联动、平战结合”的要求,各级建立应急管理指挥机构,负责研究决策应急管理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各项工作落实,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指挥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镇(街)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2)分类处置。加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分领域统筹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

(3)专家支撑。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专家管理制度,分领域组建专家团队,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和技术咨询,组织开展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与情景推演等工作,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完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按照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区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并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组织建设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电子证照、公共信用、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和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生态环境等主题数据库,推进各级行政机关政务数据的统一归集、共享、管理和应用,为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提供大数据支撑。

(1)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各级党委、政府分别建立综合应急指挥平台,为本辖区内常态下的应急管理和非常态下的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信息集成、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技术支撑。

(2)分领域应急处置平台。发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领域应急信息系统作用,扩充完善监测预警、风险分析、应急决策、指挥调度、应急评估、模拟演练等功能,实现与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对接联通。

3、设立现场应急指挥平台。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置需要,设立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完善指挥部功能,实现前后方的协同应对与信息互通。

(1)现场指挥。建立现场指挥官制度,实施扁平化管理,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现场应急力量,统筹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2)指挥部配置。组建现场技术支撑团队,配备应急通信设备、现场侦测设备、必备应急物资、单兵装备等,实现现场指挥部单元化、模块化。

4、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党政领导责任制清单,进一步发挥党委政府对安全应急工作核心领导。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综合监管职责,落实统筹协调督促,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出台台儿庄区党政部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工作等系列责任制规定,及时梳理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监管责任,消除安全监管和灾害防治盲区和漏洞。落实“行业监管、专业监管和属地管理”,推动各行业部门建立行业领域安全管理办法,形成职责明确、权责一致、条块清晰的责任网。

(二)聚焦风险领域,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强化源头治理,完善突发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制度,构建覆盖各领域的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增强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测预警能力,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措施,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1、强化风险源头监控

(1)风险调查。分行业分领域开展综合风险普查,先试点后推广,摸清风险底数,查明抗灾能力,建设风险数据库,绘制风险一张图,加强风险动态管理。

(2)风险监测。优化监测站点布局,加强重点区域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测技术手段,构建物联感知、视频感知、全民感知的感知网络,建立人力+科技、传统+现代的风险监测模式。

(3)信息集成。推进突发事件风险监测和数据规范化建设,集成各行业领域风险监测信息,建设涵盖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信息汇集、储存、分析和共享。

2、优化完善部门预警信息系统

按照国家突发事件预警制度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综合应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电子显示屏、宣传车、警报器、高音喇叭或者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学校、医院、养老院、福利院、通信盲区等特殊场所,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加强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研究,结合本地实际,采取相对措施,科学研判突发事件的强度、影响范围、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导致的次生、衍生灾害,提升预测分析研判精准度。

3、加强风险趋势研判

(1)完善机制。定期开展辖区内事故灾难与自然灾害的形势分析会议,加强对风险季节性、阶段性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研判分析,及时发布各类安全预警信息,制定科学的管控方案,实现风险超前防范、隐患即时治理。完善跨部门,跨地区的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共享机制。

(2)加强研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对监测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关联分析,科学研判突发事件的强度、灾害等级、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及可能导致的次生、衍生灾害,提升巨灾预测分析研判精准度。

(3)风险防控。强化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和综合治理, 提升重要设施防灾能力,完善防范措施,切实提高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健全事故应急预警响应机制,完善重要基础设施、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等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系统。

4、加强风险评估应对

(1)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单一灾种或多灾种耦合情景,分析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脆弱性、应急能力等多重因素, 确定动态风险的影响程度,健全完善灾害影响资料。

(2)风险预警。健全预警发布制度,明确预警级别标准,规范预警信息发布内容和流程,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

(3)风险应对。建立风险分级应对机制,针对预警级别,分级启动应急响应和应急机制,落实风险应对责任,科学采取应对措施,全力开展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4)宣传引导。加强权威信息发布,第一时间通过各级各类媒体播发应急救援信息。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准确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建立舆情监测和调控处置机制,加大舆情研判、处置力度,做好辟谣工作。

(5)灾后重建。加强灾情信息管理,做好灾情报告、核查、评估工作。及时开展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救助,全力做好饮用水、粮油、蔬菜、电力、运输等保障,尽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制定完善灾区扶持政策,加快损毁工程修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科学规划生产力布局,推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建美好家园。

(三)加强集中管理,完善物资保障体系

理顺应急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政府储备为基础,社会化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为支撑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快速调运机制,构建应急物资智慧化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

1、健全应急物资管理体制机制

(1)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统分结合的应急物资管理保障体制。

(2)管理机制。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协调职能,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制定应急物资分级分类储备目录,明确各级各部门应急物资管理、储备范围和权限,完善应急物资管理保障工作运行机制。

(3)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保障能力评估和应急物资生产调度、采购、储备、管理、调配、运输、回收、报废等各项制度,完善应急物资管理保障制度体系。健全应急物资紧急征用和补偿等制度。规范捐赠物资管理和使用。

2、完善应急物资采储调配体系

(1)储备计划。分级分类评估应急物资需求,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健全应急物资分级分类储备标准,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科学确定各类应急物资政府储备、社会化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的比例及数量,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

(2)政府储备。按照统分结合和仓配一体化模式,优化重要应急物资政府储备中心和储备站点布局,加快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库、专业防御物资储备库、部门专业物资储备点的建设。依托专业救援队伍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储备。拓宽应急物资采储渠道,加强政府储备物资管理,强化政府储备物资储备和管理情况督导检查。

(3)社会化储备。建立应急物资社会化储备制度,统筹利用企业、个人仓储设施,采取签订协议储备合同、协议供货合同、委托代储等多种方式,实施应急物资社会化储备。推广应急物资集装单元化,鼓励、引导、指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

(4)生产能力储备。健全应急物资生产、供销企业名录和重点企业储备数据库,编制应急物资供应链分布图。建立完善平战转换机制,增强应急转产能力,畅通应急物资生产供应渠道,实现产品储备与产能储备相衔接,确保极端情况下应急物资峰值需求的生产供应。

(5)物资调配。建立应急物资数据库和快速调配、采购机制,加强应急物资生产、采购、储备、供应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完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确保应急需要时,应急物资备得有、找得到、调得快、用得上。

(6)日常管理。建立应急物资日常调拨机制和循环更新机制,充分利用储备资源,发挥储备物资循环利用和服务效能,避免资源浪费,适时倒库更新,确保物资质量。

3、提升应急物资智慧管理能力

(1)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各企业互联共享的全区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全面采集和监测各级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全面实现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调配、使用、回收及募捐等全过程智慧化管理。

(2)储备库智能化。在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全面推广应用智能仓储技术,通过应急物资储备库信息系统与全市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储备物资的远程监管及数字化调配。

(四)加强人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队伍能力

1、加强组织与人员保障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和批示作为党组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以及区委党校培训的重要课程,组织安全监管干部、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执法队伍主要负责人定期开展轮训,深入开展典型事故案例剖析,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深入讲、一线工作者互动讲,分级分批开展学习。充分利用“学习强国”APP平台,实时更新学习国家、省、市有关安全应急管理方针政策,定时推送最新专题报道、学习访谈等内容,提高干部安全风险意识和防范化解能力。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壮大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全区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力量需求评估,依托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整合现有应急救援队伍资源,打造“全灾种、大应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重点行业领域,建立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森林防灭火、工程抢险、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道路交通、水上搜救、航空救援、公共卫生、公用事业保障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承担专业性应急救援任务。建立“平战结合”的执勤训练模式,扩展救援队伍对森林火灾、洪涝灾害、超强台风、超强暴雨、有限空间、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联勤、联训”机制,提升专业应急救援综合抢险救灾能力。加强现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增配专业救援装备,提高专业救援能力。

3、发展社会应急救援力量

(1)志愿者队伍。争取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并组织开展相应的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援。通过企业投入、政府补助、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方式,保障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更新和维护费用。鼓励、支持、引导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完善社会力量日常管理、应急调用等工作机制,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紧急征用和奖励补偿办法。

(2)企业和社区力量。推动企业、社区建设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微型消防站和应急救援站,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及装备,发挥其在公共安全信息报告、先期处置、自救互救、人员转移安置等方面的作用。

4、提高救援队伍应急救援技能

结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特点,加强日常训练、应急演练、 技能比武、技术交流等。加强军地抢险救灾领域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武警、军队非战争行动力量与区域性救援队伍、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的联调联战联训,全面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协同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5、强化救援队伍管理服务

(1)制度保障。加快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加强队伍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尽快出台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范,完善应急救援队伍资格认证、日常管理、教育培训、检查考核、评比表彰等各项制度。

(2)政策保障。认真研究解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落实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医疗、工伤、抚恤,以及应急车辆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时免交过路费等政策。

(3)信息化支撑。把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信息纳入各级各相关部门、单位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应急救援队伍日常管理考核和应急救援行动管理、指挥和调度的信息化、可视化。

6、加强专家队伍建设

结合全区灾害事故类型特点,分行业、专业和技术特点,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必要时根据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工作决策提供咨询或者建议。充分发挥应急专家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作用。完善应急管理专家办法,逐步实现线上管理专家,按需求快速匹配专家人选,全面保障灾害事故的专业研判和技术措施的时效性和有效性。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应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应急管理人才库。

(五)提升疫情防控,完善应急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着重加强基层防控能力和突发事件医学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到2030年,建成功能齐全、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科学高效的应急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1、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1)预警防控。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各级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日常和应急监测网络,加强区级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健全多渠道疫情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构建传染病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大数据系统,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预警、决策、防控能力。

(2)医疗救治。依托现有资源健全完善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和实验室。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等队伍建设,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能够满足公共卫生工作需求的专业人才。

(3)场所保障。不断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场所保障和供应能力,建立完善“方舱式”临时应急医疗救治场所标准规范,加强体育馆、展览馆等封闭式大空间建筑资源调查,推动可移动的模块化方舱医院研发生产,有效应对发生新冠肺炎等呼吸类传染病等突发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以及重大自然灾害时,大量轻症患者的集中收治问题。合理规划布局集中隔离场所,制定完善设置标准,全区储备不少于3000个符合标准的房间。

(4)应急联动。加强对疾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完善多部门卫生应急联动机制,统筹做好疫情期间疾病治疗、物资保障、交通运输、生产运行、治安维护等各项工作。强化鼠疫、霍乱等甲类传染病以及乙肝、结核病等发病率较高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下的各项应急准备。实施镇(街)差异化精准防控和精细化管理,把防控措施细化至城市社区和农村村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联防联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

2、提升重特大事故灾害紧急医学处置能力

(1)院前急救与转运救治。实施院前急救机构装备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治,实现各类重大灾害事故2小时紧急医学救援目标。优化巨灾和极端条件下的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力量装备配置方案,强化远程投送能力和保障能力,打造立体化紧急救援网络。

(2)现场紧急处置。分类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医务人员、急救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资源配置方案,实现功能的模块化、单元化。

3、提升灾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灾后疾病防控。健全灾后疫情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机制,科学制定公共卫生策略和实施干预措施,提升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水平。加强灾后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

(2)灾后心理卫生服务。将灾后心理健康治疗纳入救灾工作体系,加强心理支持和精神卫生干预,开展受灾人群心理应激救援工作,确保重大灾难后有需求的受灾人群获得心理救助服务。

(3)灾后医疗康复。建立医学康复、社会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康复体系,加快区中医院省级康复医学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康复专门人才,增强患者康复能力。

(六)健全协调机制,完善运输通讯保障

加强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为应急救援提供运输和通信保障。

1、建立健全运输协调机制

(1)加强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建设。加强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队伍建设,依托交通运输骨干企业,组建交通运输应急保障队伍和交通工程抢险救援队伍,建立应急保障队伍信息库和特种车辆、装备信息库,加强动态管理,定期组织演练。

(2)健全保障预案完善协调机制。根据交通运输部门职责,制定运输保障工作预案,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畅通沟通联系渠道,为应急物资快速调运提供有效保障。突发事件应急期间,优化改进交通管控措施,确保各类应急物资、生活物资、重点生产物资、医护及救援人员应急运输的高效畅通。

2、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通信管理部门应当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指导通信运营企业完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为应急救援指挥提供统一高效的通信保障;在突发事件应急期间,及时组织抢修损坏的通信设施,确保通信畅通。指导通信运营企业新技术、新业务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提高复杂条件下通信网络应急保障能力。加强网络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重点保障金融、财政等关键领域的网络安全,增强快速反应和转换能力,提高网络保障效率。通信运营企业应当提高网络安全管理水平和防护能力,防范网络攻击,堵塞安全漏洞,避免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保障网络安全畅通。

(七)坚持科技引领,提高应急装备保障能力

1、加强应急保障能力科技攻关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科技攻关,强化应急科技社会化服务供给,加强培训教育、安全评价、检验检测、隐患排查等技术服务。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科技成果应用激励政策,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救援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2、加快应急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1)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围绕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五大业务域,开展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配合上级政府完善立体化信息网络体系,纵向贯通市区乡三级节点,横向融合各相关部门、行业、领域、单位,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2)信息技术应用。加快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北斗导航等信息技术在应急领域广泛应用,增强信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提升应急管理核心能力。

3、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科技建设

对新型重大传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

(1)加强临床诊治、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等领域的科研攻关;

(2)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组织相关学科协同攻关,研发中医药有效治疗技术和药物;

(3)加快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动新药物、疫苗、检测产品和医疗器械的应用,加快推广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技术和临床应用经验;

(4)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能力建设,推动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设符合规定要求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八)强化治本攻坚,提高基层基础应急保障能力

坚持依法治理,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提升公共安全文化素质,进一步整合基层应急资源,增强基层基础应急保障能力。

1、完善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体系

(1)法规制度。加大应急管理普法、执法力度,推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相互衔接、运行高效的应急管理法规制度体系。

(2)预案体系。完善覆盖全灾种、各行业、多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桌面推演和实战化、常态化应急演练。制定社会应急演练计划,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高危行业企业、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其他企业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强化应急预案评估修订,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2、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

(1)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开展全方位、常态化的公共安全教育。加强各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机构建设,开展应急宣传教育、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提升应急宣传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公共安全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重点推进公众现场应急处置和技能培训,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应急科普场馆建设。依托培训基地、科技场馆等场地设施,建设应急科普基地。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安全体验教育基地。鼓励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网上科普宣教平台和应急虚拟体验馆。

3、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1)基层组织体系。建立以镇(街)为重点,以社区(村)为基础,以综治中心为平台,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底座,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基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加强重大安全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2)基层公共安全治理。深化镇(街)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和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创建标准规范,深入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提高社区(村)应急规范化水平。

(3)基层应急防控力量。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好险情快报、信息核查、政策宣传、协助管控、服务群众等工作,实现重大风险信息直报,提升基层第一时间应急响应能力

(九)建立调解机制,完善社会秩序保障

1、提升排查调解处理能力

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处理制度,确定责任单位和人员,综合运用各种调解处理手段,及时化解突发事件引发的各种纠纷。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优化配置网格员力量,整合各类突发事件应对资源,建立联动处置机制,明确工作任务,提高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

2、提升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能力

组织有关部门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传播虚假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事件,公安机关应当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故意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应当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采取合理合法方式,防止矛盾激化。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社会公众应当执行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社会公众开展自救、互救,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后组织实施。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恢复社会治安秩序,尽快修复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

3、建立财产征用补偿制度

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用单位和个人的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等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救助、补偿、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区政府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优待,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授予相关荣誉。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对相关人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开展心理辅导,减轻心理损害。

六、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

(一)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完善区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主要指挥场所,具备值班调度、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综合会商、推演演练、情报分析、新闻发布、运行保障等功能。建设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包括应急指挥车、单兵系统等,为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提供指挥场所,具备远程会商、指挥调度、应急通信、现场全景概览、现场保障等功能。以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平台为载体,全面构建系统化、立体化、智慧化的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展安全生产及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工作,实现公共安全风险全要素、全过程监测、研判与预警,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推进镇(街)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作,实现省、市、区、镇(街)四级联动,实时视频调度,及时现场汇报突发事件情况。

(二)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工程

采取新建、改扩建和代储等方式,建设地方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系统,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库智能化管理水平。建成仓储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000平方米的区级综合物资储备库,推动镇(街)建立相应规模的镇级物资储备库。其他部门(单位)按各自职能职责,以现有应急物资储备库为基础,按需(新、改、扩建)各类专业性物资储备库,并纳入区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三)台儿庄区燃气整改提升工程

枣庄光明燃气公司于2009年依照与台儿庄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台儿庄区城区天然气项目特许经营权合同书》进行门站建设、管网铺设和安装,安装居民燃气用户约15000户,铺设中压管网约21公里,工商业用户约70家,20215月份按照台儿庄区政府的要求由枣庄昆仑能源有限公司开始托管枣庄光明燃气有限公司,由于该公司居民燃气管道采用铝塑复合管,无法安装燃气报警及切断连锁装置,商业用户没有安装燃气报警切断装置、中压燃气管网有一百多个阀门采用铸铁阀门或钢制阀门,部分直接埋地,施工工艺老旧,整改需要大面积停气,整改投入大,周期长,并且燃气管道埋深不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全面整改提升,建立长效的管控机制,切实保障燃气安全运行。

(四)台儿庄古城安全智慧化综合管理系统工程

依托现有大数据指挥中心应急管理支撑体系,整合消防总控、智慧用电总控、立体停车场数据。达到景区内游客密集预警紧急疏散,景区外智慧引导、有效疏导游客有序游玩,同时具备智慧安全用电,智慧消防、智慧停车、快速救援、应急指挥、为一体的智慧景区大平台。突出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智慧用电安全、智慧消防、智慧立体停车场建设,打造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救援、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应急决策支持等安全智慧化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公共安全风险全要素、全过程监测、研判与预警,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

(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按城市发展需求,完善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不断完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结合学校、运动场馆、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改扩建或新建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各镇、街道、社区结合人防、社区服务站等场所建立小型避难场所。按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功能区,配置应急供电、供水、通信、供暖、消防等基础设施。

(六)应急医疗卫生建设工程

以区人民医院新院建设为契机,优化传染病救治机构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端装备配置和关键技术储备,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设置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区域分中心,突出优势学科建设,构建突发事件处置救援基地网络,提升烧伤、中毒、骨科等伤病医疗救治能力。

(七)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深入开展北洛截水沟(姚楼村至入新沟河口段4.4公里)水毁加固,清淤开挖河道、填筑加固堤防,新、改建涵洞、倒虹吸、生产桥,加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防洪设施建设,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加强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储备库建设,全面提高城乡防洪排涝能力。新建城区公共供水水源井一眼及其附属设备;区农村基层防汛预警预报体系雨水情站点加密工程,以及对抢险人员和防汛抗旱参与人员进行日常和专项进行培训。

(八)重点区域供电站建设工程

根据远期电网运行规划,为保证台儿庄区未来有序可靠供电,为台儿庄区可靠供电提供应急保障:规划220kV变电站1座(龙口站)、规划110kV变电站3座(板桥站、运北站、兰城站);优化台儿庄电网网架结构。

(九)消防救援建设工程

进一步推进全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正规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灭火和抢险救灾能力。按照建设规范要求,建设消防供水管网,全面覆盖到整个建成区、乡镇重点街道及密集场所。消防救援站全区覆盖,在开发区、涧头集镇建设消防救援站,泥沟镇成立小型消防救援站,配备符合要求的执勤用房、车辆装备,具备接警调度、灭火救援、业务训练、执法监督、消防宣传、业务培训等功能。

(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

全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按照“规划设计统一化、平台建设层级化、传输网络综合化、终端部署多样化”的思路,以满足行政管理、日常宣传、应急信息快速发布为目标,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不同特点,依托广播电视现有基础设施,建设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贯通的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应急广播三级平台,完善传输分发覆盖网络,完善传输分发覆盖网络。确保与市应急广播平台和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接,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的预警信息发布,有效提升全区应急管理能力和效率,努力减少社会公共资源和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十一)泥沟镇塌陷区综合治理工程

泥沟镇冯湖村、柿树园村石膏矿采空区,自2012年以来已多次发生几十亩至几百亩不等整体下沉现象,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避免发生地质灾害,确保社会稳定,采取了挖鱼塘、建藕池、复垦土地等有效措施进行了土地流转及土地治理,近年又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业,目前采空区上几乎已全覆盖光伏发电,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光伏发电、渔业、观光旅游餐饮等休闲娱乐农业,实现新沟河泥沟段的全面改造,开挖人工湖,建设湖上娱乐旅游餐饮设施。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明确工作重点,列出任务清单,细化实施方案,拿出解决问题的硬招实招,坚决抓好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建立规划落实工作协调督导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开展督查抽查,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

(二)加大资金投入

要加大投入力度,将应急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开展。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应急管理投入力度,在应急物资储备、风险防控、应急力量建设等方面确保资金投入效果。拓宽应急管理投入渠道,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应急管理投入长效机制,吸引和引导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安全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引导金融机构对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三)强化科技支撑

通过发展和完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各领域工作的应用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准确把握台儿庄区发展的关键点。加强与各市、区的学习和交流,健全资源共享和开放合作机制,提高应急管理事业的科技支撑水平。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优先保证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建设的用地需求;在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设的立项、环评、规划、审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对承担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任务的企业落实免税优惠政策,为救灾物资储备企业提供贷款资金支持。

(五)强化评估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按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评估、统计,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浓厚氛围。



文件文字版:

台儿庄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儿庄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的通知.doc

文件PDF版:

台儿庄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儿庄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