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二十大庆祝建区6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建区60周年台儿庄区文旅产业日新月异

时间:2022-06-24
分享到:

6月24日上午,台儿庄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喜迎党的二十大庆祝建区6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台儿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修华主持,台儿庄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章守芹介绍了建区60年来全区文旅工作取得的成就。

章守芹介绍说,六十年来,我区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大战文化、鲁南民俗文化资源,坚持走文化引领城市转型发展道路,围绕“中华运河文化传承核心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遗产”三大定位,聚力打造“中华古水城、英雄台儿庄”城市品牌,文化旅游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公共文化体系从无到有,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旅游业态日益丰富,台儿庄古城“浴火重生”,运河湿地公园“美丽蝶变”,“旅游+”业态融合发展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文旅产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启动实施,全国首座药典博物馆开馆,全域旅游暨智慧古城大数据中心投入使用,运河印象文旅小镇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成功创建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助推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4.3%;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大运河申遗成功,文物保护措施不断加大,探索了非遗项目活化传承利用有效路径;创新文旅市场综合执法监管模式,扫黄打非成果显著,文旅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天下第一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公共文化阵地设施齐全。构建了完整的区、镇(街)、村三级服务设施,区级“两馆”分别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六处镇街全部建成高标准文化站,211个行政村建成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均免费向群众开放,涵盖宣传文化、党员教育、普法教育、体育建设等功能。整合区工人文化宫等综合文化阵地资源,推动实现资源共享,拓宽群众文化活动空间,全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文化惠民暖人心。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常态化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农村公益电影放6映”等文化惠民活动,年均送戏下乡20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300余场次,覆盖率100%。深入开展“台城有戏 四季满意”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深入村居广场、乡村集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真正将文化带到群众身边。

文艺活动精彩纷呈。开展了广场舞大赛、青年歌手大奖赛、“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文艺演出、“民间游艺贺新春 民俗文化来拜年”、“我们的节日”元宵喜乐会、全民阅读等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满足了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古城重建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明清时期的台儿庄,是运河沿岸的商贸重镇。1938年春发生的台儿庄大战,使台儿庄古城夷为废墟。2008年,启动了台儿庄古城重建,成为撬动文旅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以文塑旅复建运河古城。古城重建过程中,遵循“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原则,让古城在原有面貌、形态、规制等历史基调上复活起来,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成为大陆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以旅彰文激活地域文化。按照“百馆、百庙、百业、百艺”的古城文化空间规划,建设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中华珠算博物馆等特色展馆,打造非遗一条街,实现了传承、保护、创新一体发展。大力发展夜间旅游经济,推出“赏夜景、看演出、品美食、坐游船”夜游体验产品,台儿庄古城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以点带面发展全域旅游。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优化旅游综合环境,成功探索出一条“政府培育市场、市场拉动消费、消费带动投资、投资助推转型”的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成为资源枯竭地区文旅融合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辖区内现有A级旅游景区9家。2017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200余万人次,“十三五”期间,旅游消费总额、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6.6%、9.3%,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正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文旅产业加快提档升级

优化产业功能布局。以台儿庄古城为核心,规划建设18平方公里的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明确了“一园四区六大产业”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高标准编制了园区发展规划。目前园区入驻企业600余家,其中文化类企业400余家,占比66%;文化产业建筑面积70.5万平方米,占比82%;年实现产业综合营业收入 20余亿元。

集聚融合发展业态。推出“1+N”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厚植文化旅游产业“链主”企业发展土壤,以文旅产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相互配套、业态互补,培育带动会议会展、影视传媒、文化创意、版权贸易、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等新业态集群式发展,既使主产业培大育强,又带动链内其他产业互促共生。会议会展产业方面,先后引进赛事、会议1100余个,培育了年博会、文博会等特色展会品牌。影视产业方面,入驻影视演艺公司20余家,被山东省影视文化学会评为“山东四大影视基地”。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吸纳150家文创企业入驻产业园区,累计开发文创产品400余种。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建成“创客空间”文化产业园创业孵化器,研发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吸引400余家电商加盟。教育培训产业方面,枣庄职业学院落户台儿庄,与70多所院校达成合作写生实训协议,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基地。

加快文旅产业升级发展。印发了《台儿庄区文旅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强化古城内外联动,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拓展沿运文旅发展新空间,按照“精品化、智慧化、全域化、融合化”产业升级方向,围绕产业升级“六项提升行动”,推动实现由观光休闲游向高端体验游转变、由传统旅游向智慧旅游转变,由单一业态向业态融合转变,促进文旅产业成为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逐步健全

文化遗产资源总量不断扩充。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区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我区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保单位7处、市保单位27处、区保单位40处,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类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先后公布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批137项,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0人,各级传承人共收徒500多名,成功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县级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十百千”示范点3处,非遗博物馆(展示馆)6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传习所3处,构建了规模适中、功能完备、体系完整的非遗传承保护体系。

文物保护传承载体建设日益完善。2016以来,共争取国家级、省级文保专项补助资金5000多万元,先后组织实施完成台儿庄大战旧址清真古寺修缮保护、新关帝庙安防消防工程、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月河)段驳岸修缮保护及安全防护栏加固工程、偪阳故城城墙遗迹抢险加固保护工程、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等项目,及时对泰山庙遗址、台儿庄大战无名英雄遗骸发掘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对53处弹孔墙建筑遗址、13处古码头等运河水工设施进行保护性加固修缮。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前置举措,构建了上下联动、全域覆盖的文物保护格局。

激发文化遗产多维功能。搭建文化遗产展示合作交流平台,先后举办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大运河沿线优秀非遗项目展演、古城大庙会、端午文化艺术节等节会活动,全面展示呈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果,助力文化遗产接续发展。用好区域文旅资源优势,打造“山东手造 匠心台城”品牌,以“手造经济”为抓手,深入挖掘特色手工艺项目、博物馆文创项目,开展了手造进景区活动,建设“手造”产品制作体验和销售平台,充分激发手造产品的市场活力,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文旅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文化市场综合监管持续加力。创新文旅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构建“1+4+14”综合监管的执法模式,将旅游执法由“单一执法”到“部门联合”,由“部门执法”到“党政统筹”,形成了旅游市场监管“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统筹力量、联合执法、齐抓共管”良好局面。台儿庄古城先后荣获首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016年荣登全国最佳旅游秩序红榜。

文旅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建立旅游领域社会信用体系、投诉联动等机制,游客投诉处置率、回复率均达到100%。积极组织旅游志愿服务,发挥志愿服务联合会、全域旅游志愿者作用,组建96个支援服务队,在册志愿者1.58万名。持续深化文旅领域安全检查,联合多部门开展多层次、全方位、拉网式排查,深入推进扫黄打非工作,连续多年获得“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