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解读】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解读

近年来,台儿庄区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围绕“管得住、矫得好”目标,创新打造“彩虹矫正”工作品牌,探索与实践社区矫正“七化”模式,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红色矫正”聚焦安全稳定,实现管控严格化

树牢红线意识,守住社区矫正对象不出现脱漏管这一底线,为矫正对象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做到“一人一策”“一人一案”,强化了分级分类动态管理。紧盯重点对象、重大节点、重要环节3个重点,采取现场核检、电话抽检、网上巡检、远程点检4种方式,打造“线上+线下”日常监管新格局。对于违反手机定位、教育劳动、定期汇报、外出请假等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特别是发现定位手机关机、停机、越界、人机分离等异常情况,立即纠正并及时给予处分,做到“零容忍”。

“橙色矫正”聚焦协调联动,实现作战集团化

在全市率先实现区、镇(街)两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全覆盖,形成社区矫正委员会、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机构、司法所和职能部门“1+3+N”组织体系。建立社区矫正安全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按照依法、快速、协同、分工的原则,加强监管安全隐患排查,做好早期预警和中期管控,有效防范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形成多元共治的联动格局。法院、检察、司法成立联合督察组,每季度对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巡回督察,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健康、有序、规范开展。

“黄色矫正”聚焦日常教育,实现教育多元化

司法所开展周报到、月集中学习、季度走访活动,加强法治、道德、形势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及警示教育,增强矫正对象法治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意识。发挥公益活动教育和塑造功能,定期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集体义务劳动,参与创城、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激发和提升了社区矫正对象“正能量”。

“绿色矫正”聚焦纾困解难,实现帮扶社会化

为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成立由亲属、村(社区)负责人和党员等组成的帮扶小组,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完善卫健、教育、民政、财政、人社等职能部门和工、青、妇等单位联动的教育帮扶机制,提升帮扶针对性。建立心理矫正室,聘请专业精神卫生医师通过心理测试软件、沙盘等设施,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辅导与矫正。

“青色矫正”聚焦智能监管,实现矫正信息化

建设智慧矫正中心,设置相关功能室,利用手机、电子手环、人脸识别仪、执法记录仪等设备,建立“手机+电子手环”双核定位、“指纹+人脸”双重识别和“视频+天网”双重监管的社区矫正信息监管新模式。依托社区矫正监管平台,加强公检法司等部门间信息数据的互融互通共享,强化对各项数据的运用和研判,提高社区矫正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蓝色矫正”聚焦依法矫正,实现执法规范化

扎实开展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厘清社区矫正执法权力清单,细化请销假审批、居住地变更、提请减刑、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等执法环节,理顺调查评估、报到接收、入矫宣告、管理教育、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执法流程,提升了执法水平。制定社区矫正档案管理装订标准,定期开展执法案卷质量评查,规范了社区矫正案卷管理。区检察院在区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检察室,对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推进执法提质增效。

“紫色矫正”聚焦改革创新,实现工作特色化

台儿庄区地处鲁苏两省交界,毗邻江苏省3个县(市、区),边界线长达194公里,人员流动频繁,人户分离现象突出,给社区矫正判前调查、日常管理等带来了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区主动与相邻的江苏省邳州市、铜山县、贾汪区等地对接,签订《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制定《社区矫正区域执法协作工作实施意见》,建立社区矫正联合执法机制,实现了邻边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无缝衔接和异地托管的完善管理,解决了邻边地区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