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区关于对区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008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提升台儿庄区农耕土地亩产值的建议)
台儿庄区是一个农业区,农业在目前我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相当大的一部分,虽然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的相对比重在不断降低。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重要性并没有降低。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如何提高农业农耕土地亩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很紧要的问题。
一、制约农业农耕土地亩产值的因素
影响农业农耕土地亩产值的因素有诸多因素,如农业的投入(包括种子、肥料、农药、地膜,电力、劳力工资等)、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耕地地力肥力、农业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成灾等。2015年我局为切实掌握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粮食生产成本,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正确引导农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解放农村生产力等问题,将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及效益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经调查汇总,小麦亩均净收入458.7元,玉米亩均净收入303.9元,两季合计亩均净收入762.6元。蔬菜效益较高,冬暖温室大棚亩均净收入1-2万元,拱棚亩均净收入3000-5000元。显然种植蔬菜要比种植粮食效益高得多,那么我们是否全区土地都种植蔬菜,而不要粮食了,答案是不可以的,原因如下: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确保粮食安全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关系民族、关系民生。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各级政府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责。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是每年考核政府业绩的一项指标。因此粮食生产在我区仍应是主导地位,只有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体下,才可适度发展其他经济作物。
二、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业生产主体老龄化
目前农民种粮主体平均年龄50岁以上,小学及文盲占三分之二以上,总体素质不高,农药、化肥使用盲目、跟风现象严重,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接受很慢。原因是青壮年劳动力都基本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且后继乏人。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大部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仍然是“靠天吃饭”。种粮大户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只能满足自身发展要求,缺少总体布局,耗费了大量资源,但无法形成网络,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小。去年秋季持续干旱天气,使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薄弱现状暴露无疑,张山子、涧头集镇部分村无水可浇,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可能在将来对我区粮食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粮食生产效益低
农户种植小麦、玉米两季亩均净收入只有762.6元,按5口之家有10亩土地计算,每年土地收益只有7600余元,仅能解决温饱;大户采取规模种植,效益明显提高,未扣除土地流转金的亩均净收入达1269.5元,高出农户66.4%。但扣除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金后,亩均净收入只有269.5元,如果加上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具购置等支出,纯种粮效益很低,很大程度影响了种粮大户的生产积极性。
(四)大部分农户仍然采取粗放经营
播种、施肥、喷洒农药量连年增多,攀比心理明显,而且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及农机作业成本不断上涨,农资质量参差不齐,粮食的生产成本逐年增加。而且农忙时,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要返乡帮忙,来回路费和少挣的工资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五)粮食规模种植难度加大
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农村多数50岁以上的农民由于了解土地流转政策不深,思想上对土地租赁这种流转方式存在抵触情绪,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够强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新型职业农民缺乏。农村中真正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致富带头人大多数离开土地外出务工、经商,剩下的大多是大龄农民,且无其他技能,种地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职业,还享受着国家的惠民补贴,有温饱即满思想,土地流转愿望不够强烈。
四、提高土地亩产值的建议
(一)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水平
每年各级政府拿出资金,对农民技术培训,不仅培训栽培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真正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农业生产的动力。但要注意“闲散效应”,也就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放很多的劳动力,不仅不能增加农业总产值,反而使农业总产值下降,所以应该把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出去。减少劳动力在土地上的耗费,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化。
(二)依靠科学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出口的产品很大一部分是农副产品,由于环保意识和技术落后等情况,农副产品中的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因此达不到进口对产品的要求,导致我国的经济效益下降。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缺乏比较优势,竞争力仍然不强,我国绿色产品仅占出口产业的很小一部分,贸易额仅为日本的4%、法国的1.9%、美国的1.4%,因此我们必须走生态农业,生态林业,进行绿色产业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深加工的道路。依靠科学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这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问题,要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大力发展市场潜力较大的蔬菜业。二是发展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农产品加工可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是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发展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消费需求,而且可以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三)鼓励多种形式土地流转,推进粮食规模经营
一是以农民更能接受的托管、半托管、入股等形式鼓励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增加规模经营比例,降低种粮大户的前期投入和经营风险,明确土地全托管可以享受种粮大户补贴。二是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种粮。充分发挥家庭经营运行效率高、经营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培育其成为粮食规模经营的主力军,稳定种粮主体。三是要把握“适度规模”原则。将规模控制在50-300亩,不鼓励单个经营主体占用过多土地资源。另外,将土地流转与新农村建设挂钩,鼓励整村流转。不得以行政强制推动土地流转,强迫农民离地。
(四)培育农业服务组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鼓励组建农机、植保合作组织,统防统治服务队伍、农民用水者协会和粮食烘干、仓储等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规模效应和先进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
(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镇街为单位做好规划,积极争取项目,尽可能得到上级扶持,弥补区级投入的不足。
(六)强化政策宣传,加快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
采取“教老引新”措施,通过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技服务配套网络,进村入户宣传小麦高产创建技术、玉米一增四改等种植技术,为当前从事粮食生产的“老农民”提供全面、专业、便捷的农业公共服务;要采取政策激励、资金支持等方式,积极引导“新青年”特别是农学大学生投身农业,调整农业生产劳动力结构,防止出现劳动力断层,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加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品牌意识,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发挥我区传统优势,打造地方粮食知名品牌;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工商资本向粮食烘干、仓储、加工领域延伸,积极发展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收储机制,确保粮食安全。不断加大土地流转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的法制意识,正确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非常感谢委员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请以后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并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