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街道2020年工作计划

作者: 来自: 时间:2020-03-14

一是大力推动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坚持把产业项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着力在新兴产业、三产服务业方面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开展“双招双引”,切实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巩固传统产业项目。持续抓好恒宇纸业、昌恒台新材料等重点企业建设不放松,持续稳固街道财源。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登华机械化畜禽屠宰项目建设,力争上半年投入运营;加强与深圳云际通胜投资有限公司沟通,力争海洋公园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抓实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产业项目推进不放松,加强与山东中煤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联系,主动与开发区对接,促使上半年项目落地;大力推进文化路市场二期改造工程建设,待签订合作协议并报经区政府同意后,依规履行棚户区改造程序,计划于2020年上半年开工建设。注重总部经济区打造。利用文化产业园、和顺老街等平台,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要抓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老街科创孵化区和总部经济平台建设步伐,打造造纸研发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等,形成新兴产业聚集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力争成为保障街道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新的动力引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五大新兴产业,重点在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技术等我区主导产业上精准发力,持续跟进pack线、无纺布等配套项目,利用“腾笼换鸟”“借巢引凤”等方式盘活资产;加强与山东省高端技术工程学院联系,力争项目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围绕西关三街列入棚改工作计划,广泛联系力争引进地产业大牌进入实施。提升服务业水平。继续实施品牌酒店引进战略,规范民宿业发展,持续形成品牌酒店聚集效应,推动旅游住宿向高端化连锁化一体化发展,计划利用台大新天地商业载体,引进品牌连锁酒店。打响品牌会展,依托半程马拉松等项目,打造知名会展提高城市影响力。强化人才引进培养,积极与省高端技术工程学院联系,力争与区联合建立省高端技术工程学院分院,促使在柔性人才引进上实现突破。

二是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建设品质。筑牢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发展质量。持续改善城市环境,巩固创卫成果,大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国家卫生镇创建活动,继续实施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城中村改造等工程,推动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并按要求完成年度棚户区改造项目。坚持违法违章建筑“零容忍”,严厉打击违规违法建设行为,推动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秩序化方向发展。持续改善乡村环境。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和镇域路域环境整治等工作,加大城乡环卫一体化力度,将美丽乡村建后监管与乡村环境治理紧密结合,防止“脏乱差”现象反弹,不断提升乡村美丽颜值。

三是注重社会民生发展,增强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落脚点,着力抓好惠民工程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开展“身边增绿”行动,全面实施增绿扩绿补绿护绿工程,大力推进投资1500余万元的月河湾湿地建设进度,待上级资金拨付到位后立即开工建设,扩大辖区生态总量。抓实抓好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建立健全定期巡查机制,不断改善辖区空气质量。巩固精准扶贫成效。健全攻坚脱贫长效机制,不断巩固脱贫成效。推动教育卫生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健康服务水平。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增强居民医疗养老、低保残联、老龄五保等服务能力,提升城镇居民就业率。推动便民服务大厅规范化建设,提高“一站式”服务水平,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是促进社会治理发展,打造和谐有序环境。以打造服务型社区为宗旨,持续推动居民小区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高标准建设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街道分中心、社区实践站,壮大志愿者、文艺团体队伍,拓宽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满足居民文化需求。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打造平安街道,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抓实抓好扫黑除恶、雪亮工程、网格化管理工作,深入推进综治“一张网”建设。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做好食品安全示范区终期验收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访积案有效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切实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五是加大管党治党力度,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做好巡视巡查问题整改,以良好作风推动工作落实。严格履行党工委主体责任,强化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水平,促使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向好发展。认真落实中心组理论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建强基层党组织。按照“十统一”原则进一步优化党组织阵地建设;按照区域统筹、共驻共建原则,充分发挥“双报到”优势,增强党组织服务能;注重党建品牌创建,在深化并丰富5处城市社区党建品牌基础上,积极创建各具特色党建品牌,力争年内培育市级以上党建示范点1处;着力抓好经济强村打造,力争培养年收入过50万社区2个,不断提高全街村级集体经济整体水平。加大从严管理力度,树立起党员干部规矩意识、纪律意识,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充分运用提醒谈话、明察暗访、追责问责等手段加强日常监管,广泛营造担当作为、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