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正确认识食源性疾病才能有效预防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食源性疾病就一直伴随人类至今。《韩非子·五蠹》里记载,上古之时,“食果蓏蚌蛤,腥臊恶息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管子·度地》也有云:“夏有大露原烟,噎下百草,人采食之伤人。”夏日来袭,气温较高,食物极易腐烂变质,加上人体消化系统因处于新的适应阶段而出现胃肠不适,使这个时期成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的各种致病因素经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可分为感染性疾病或中毒性疾病。通俗的讲就是“吃”出来的病。
二、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按照致病因素不同,我们常常把食源性疾病分为以下几类:1、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如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多见食用不新鲜的海鲜、熟食等食品后感染。2、病毒性食源性疾病:如食用被污染的水生贝类如毛蚶等而感染的甲型肝炎。3、食源性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猪带绦虫,多见食用未煮熟的、含有寄生虫的猪肉或牛肉。4、化学性食物中毒:如砷、铅、汞等化合物;农药如有机磷、有机氯、砷制剂等;兽药,如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等;工业用有毒物质,如甲醇、甲醛等。5、真菌性食物中毒:如黄曲霉毒素,主要是谷物、油料或植物储存过程中生霉。发霉的花生、玉米、大米、小麦、大豆、小米和黑斑白薯是引起真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6、动物性食物中毒:如河豚鱼中毒7、植物性食物中毒:如四季豆中毒、毒蘑菇中毒8、其它或原因不明的食源性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常见临床表现?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但有些食源性疾病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脏器损害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四、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预防食源性疾病,远离“病从口入”,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食品安全的建议给出了五点建议:
1、保持洁净 拿食品前要洗手、准备食品期间经常还要洗手、便后洗手。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和设备。避免虫、鼠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外出就餐选择正规餐厅,应选择《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齐全的餐饮服务单位就餐,优先选择实施“明厨亮灶”和食品安全量化等级B级以上的餐饮服务单位,不到无证小店或街边小摊就餐。同时要索取和保留相关发票或消费凭证以备维权所需。
2、生熟分开 生的肉、禽和海产食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用的设备和用具(例如刀具和切肉板)。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
3、煮透食物食物要热透、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食品)。汤、煲等食物要煮开以确保达到70℃。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4、在安全温度下储存食品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熟食在食用前应保持滚烫的温度(60℃以上)。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长时间化冻(可使用冰箱冷藏格化冻或者使用微波炉等)。
5、利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食用安全的水或进行处理以保安全。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例如经过低热消毒的牛奶)。水果和蔬菜要洗干净(尤其如果要生食)。不吃超过保鲜期的食物。不采摘不食用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不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集体聚餐活动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不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
五、发生食源性疾病怎么办?
如若不小心发生了食源性疾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催吐并就医。用手指或筷子刺激舌根部或大量饮用温开水并反复自行催吐,立即送往医院,不要自行服用药物。
2、尽可能留取食物样本,或者保留呕吐物和排泄物,供化验使用。
3、发现大量相似症状患者,特别是有共同进餐史者,应及时向当地医院或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