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知识指南!
一、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该病俗称“蜱虫病”,是一种主要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它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它的病原菌是新型布尼亚病毒,2010年首次在中国被鉴定出来。
该病在我省的山地或丘陵地区发病较多。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4-10月,尤其是5-8月份。二、蜱虫是什么?
蜱虫,又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等,可寄生在羊、狗、牛等家畜的体表,也可存在于丘陵、山区的草丛、树林中。它芝麻粒大小,咬起人来不疼不痒,却能传播致死病毒,危害极大。
哪些人容易感染这种病?会不会人传人?
被带毒蜱虫叮咬的人都有可能感染此病。一般疫源地(主要为山地、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来该地区的旅游者,接触蜱的机会增多,得病的风险增大,从事农业劳动的中老年人发病较多。如果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或者分泌物也可能引起感染。
得病后有哪些症状?
感染这种病毒后,一般要经过1周~2周(潜伏期),然后突然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血常规检测可以发现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预防?
一是要清理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减少野外放牧,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
二是从事田间劳动或野外旅行时不要在草地上坐、卧,避免长时间停留;提倡穿长袖衣服,穿浅颜色衣服,便于及时发现蜱虫;不要穿凉鞋;应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户外游玩、劳作后尽快洗澡更换个人衣物,检查有无叮咬;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
三是对于已经被虫叮咬形成的伤口,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伤口,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2周,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早到正规医院就医,并及时告知医生相关流行病学史。
四是除防范蜱虫叮咬外,医务和陪护人员接触病人时也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
如果一不小心被蜱虫叮咬,该怎么处理?
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钻入皮肤的情况,保持冷静,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因为这样做一来可能让蜱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二来会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紧紧夹住蜱头部或靠近头部的地方,用稳定、均匀的力在垂直于皮肤方向把蜱虫拉出。如无把握,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