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山师附中台儿庄分校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作者: 来自: 时间:2025-08-29

山师附中台儿庄分校应对自然灾害等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地震、洪水、台风、暴雨、暴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衍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全校师生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学校安全管理条例》《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校校园布局、校舍设施及周边地理环境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 普及自然灾害防范、自救与互救知识,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 完善自然灾害及衍生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报告与联动机制,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响应、早处置。

3. 建立快速反应、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次生灾害影响。

4. 规范灾后恢复流程,推动校园秩序、教学活动尽快恢复,保障师生心理健康与校园长期稳定。

二、工作原则

1.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加强校园日常风险排查(重点覆盖校舍、围墙、排水系统、电力设施、消防器材、疏散通道等),定期开展自然灾害防范教育与应急演练;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建立风险隐患台账并动态更新,从源头降低突发事件发生概率。

2. 生命至上、科学处置  

始终将师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严格遵循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的科学规律(如地震疏散“先避险后撤离”、洪水撤离“向高处转移”),避免盲目行动导致二次伤害;结合事件类型、等级调整处置策略,确保措施精准有效。

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严格执行“一把手总负责”制度,成立学校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逐级签订安全责任状;明确各级岗位的应急职责,避免推诿扯皮,确保指令高效传达、落实。

4. 协同联动、快速响应

建立校内“德育处+总务处+年级组+班主任”联动机制,同时对接区应急管理局、教育局、消防救援大队、卫健委、气象部门等外部单位,确保预警信息及时接收、应急资源快速调配、处置行动协同高效。

三、组织管理

(一)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

1. 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  

长:张卫普(校长)

副组长:杜钦刚(分管安全副校长)、朱童(分管德育副校长)

员:张波(德育主任)、全体中层干部、各年级主任、班主任、校医、后勤主管

职责分工:

组长:负责应急领导小组的全面指挥,当发生重大及以上自然灾害(如强地震、特大洪水导致人员伤亡或校舍坍塌)时,需在2小时内通过电话、书面报告等方式向区应急管理局、区教育局双线上报,后续及时续报处置进展;  

副组长:杜钦刚负责落实校园安全日常排查、应急物资储备及灾后设施修复;朱童负责师生安全教育、应急演练组织及灾后心理疏导;

年级主任/班主任:负责本年级、本班师生的预警信息传达、日常风险排查、应急疏散组织、人员清点及家校沟通;  

校医:负责突发事件中的师生初步医疗救护(如止血、包扎)、伤员转运协调及灾后校园防疫消毒。

2. 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朱童(兼)

办公室副主任:张波(兼)

员:德育处全体职员、总务处安全专员

职责:协调校内各部门应急工作,汇总各年级、各部门上报的隐患信息、处置情况;对接外部单位,传递预警信息及求助需求;整理应急处置台账,事后形成总结报告。

3. 专项职责部门

  德育处:牵头开展自然灾害防范教育(如课堂讲解、宣传海报、短视频),每学期组织至少1次地震、洪水等场景的应急疏散演练;  

  总务处:负责校园风险隐患定期排查(每月1次,雨季加密至每周1次),重点检查校舍墙体、屋顶、排水管道、围墙稳定性;储备应急物资(含应急灯、手电筒、急救包、瓶装水、压缩饼干、铁锹、雨衣、救生绳等),并建立物资台账,定期更新;灾后负责校舍维修、水电恢复、校园清理;  

  信息中心:负责维护校园广播系统、应急通讯设备(如对讲机),确保预警发布、疏散指令能快速传递至全校;备份师生信息(含家长联系方式),便于突发事件中家校联动。

(二)应急程序

1. 预警阶段(收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时)

① 信息接收与传达:办公室第一时间接收气象、应急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如暴雨蓝色/黄色预警、台风预警、地震预警),10分钟内通过校园广播、班级微信群、班主任通知等渠道,将预警内容、防范要求传达给全体师生及家长;  

② 风险排查与防范:总务处立即对校园低洼区域、危旧校舍、排水口、电力设施进行排查,关闭地下室、地下车库等易积水区域,疏通排水管道,加固户外广告牌、树木等易倒伏设施;对无法排除风险的区域,设置“禁止入内”警示标识;  

③ 物资与设备检查:总务处清点应急物资,确保应急灯、急救包、通讯设备正常可用;信息中心测试广播系统,确保覆盖无死角;  

④ 教学调整:若收到红色预警(如特大暴雨、强台风),经领导小组研究后,及时通知停课,明确学生离校时间、家长接领要求,确保留校学生得到妥善安置(如集中至一楼安全教室)。

2. 一般突发事件(如局部暴雨导致少量积水、轻微墙体脱落,无人员伤亡)

① 启动报告制度:班主任/在场教师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年级主任,年级主任汇总后15分钟内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② 现场处置:总务处组织人员清理积水、修补脱落墙体,设置临时警戒区,防止师生靠近危险区域;德育处安抚学生情绪,避免恐慌;  

③ 隐患复查:处置完成后,总务处对周边区域进行二次排查,确认无次生风险后,解除警戒;  

④ 总结记录:办公室整理事件经过、处置措施,纳入安全台账,作为后续隐患整改的参考。

3. 重大突发事件(如中等地震、较大洪水导致部分校舍进水、设施损坏,有轻微受伤人员)

① 启动二级应急响应:领导小组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明确分工;组长在2小时内上报区应急管理局、区教育局,说明事件类型、伤亡情况、处置进展;  

② 人员疏散与清点:班主任、教师按照预设疏散路线,组织学生有序撤离至校园空旷安全区域(如操场、篮球场),撤离时优先帮助低年级学生、行动不便师生;到达安全区域后,班主任立即清点人数,将“安全人数、受伤人数、失联人数”上报年级主任,汇总后报领导小组;  

③ 医疗救护:校医对轻微受伤师生进行消毒、包扎,对伤势较重者,立即拨打120,协调医疗部门转运至医院,并通知家长;  

④ 风险管控:总务处切断校园危险电源、燃气阀门,封堵校舍漏水点,防止触电、燃气泄漏等次生灾害;安排人员在校园出入口值守,禁止校外无关人员进入,保障救援通道畅通;  

⑤ 家校沟通:德育处通过微信群、电话等方式,向家长通报事件情况及学生安危,安抚家长情绪,明确后续接送安排(如临时安置点位置、离校时间)。

4. 特大突发事件(如强地震、特大洪水、泥石流导致校舍坍塌、人员被困或伤亡,校园设施严重损坏)

① 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校长亲自指挥,立即拨打119(消防救援)、120(医疗救护)、110(治安保障)请求支援,同时按要求上报上级部门;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信息续报,每30分钟向上级更新1次救援进展;  

② 紧急疏散与搜救:教师组织学生按“先避险、后撤离”原则疏散(如地震时先躲在课桌下,待震动减弱后撤离),疏散过程中避免拥挤、踩踏;校内应急小组(由年轻教师、后勤人员组成)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校舍进行搜救,重点排查教室、宿舍等区域,确保无人员遗漏;  

③ 医疗与物资保障:校医协助外部医疗人员开展救护,优先转运重伤员;总务处协调应急物资,为救援人员、被困师生提供饮用水、食品,确保基本需求;  

④ 秩序维护与信息发布:德育处、保安人员设置警戒区,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避免干扰救援;领导小组指定专人对外发布信息(如通过学校公众号、家长群),及时通报救援进展,澄清谣言,稳定师生及家长情绪;  

⑤ 次生灾害防范:总务处实时监测校舍、围墙、周边山体情况,警惕余震、二次滑坡、洪水倒灌等次生灾害,发现风险立即通报救援人员。

5. 灾后处置阶段

① 校园消杀与安全评估:待突发事件平息后,配合区卫健委对校园进行全面消毒(重点是教室、宿舍、厕所),防止疫情发生;总务处联合专业机构对校舍、设施进行安全评估,确认安全后方可允许师生进入;  

② 教学秩序恢复:领导小组根据校园损坏情况,制定复课计划(如部分区域可用时采取“错班教学”,损坏严重时协调临时教学点);德育处组织教师对接缺课学生,进行学业辅导;  

③ 心理疏导与关怀:德育处联合专业心理教师,通过班会、一对一沟通等方式,对师生开展灾后心理疏导,缓解恐惧、焦虑情绪;对受灾严重的学生家庭,协调学校及社会资源提供帮扶;  

④ 总结与整改: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复盘会议,分析突发事件处置中的问题(如应急物资不足、疏散路线拥堵),形成整改方案;修订本应急预案,完善薄弱环节;将事件处置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区教育局、应急管理局;  

⑤ 应急物资补充:总务处根据灾后物资消耗情况,及时补充应急物资,恢复储备量,确保下次应急时可用。

四、附则

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学校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本预案每学年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更新、校园设施变化、应急演练反馈等情况修订1次,确保贴合实际需求;  

3. 全体教职工须熟悉本预案内容及自身职责,对未履行应急职责导致严重后果的,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山师附中台儿庄分校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

2025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