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学】枣庄二中2024-2025学年艺术工作总结

作者: 来自: 时间:2025-09-28

枣庄二中2024-2025学年艺术工作总结

本学期,艺术(音乐、美术教研组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围绕新课标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在总结教学成果的同时,我们聚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深入剖析成因,并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力求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一、艺术学科面临的具体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学科定位模糊,与学校整体教育目标融合不足

艺术鉴赏课常被视为“副科”,课时开设不足,教学目标与学校升学导向、德育目标缺乏有机衔接,未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塑造学生价值观、提升综合素养方面的作用。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该课程“学与不学对成绩影响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研活动主动性不足,深度不够

问题表现:教研活动多依附学校安排(如优质课评比),缺乏基于学科痛点的自主研讨(如高中艺术鉴赏深度教学策略、艺术生专业与文化课平衡)。活动常流于事务性,缺乏对课程标准转化、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深度探究。

原因分析教研规划缺乏前瞻性,未能紧密结合高考艺术特长生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养提升等核心任务教师用于深度教研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教研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激发教师内驱力的有效机制。

(三)学段衔接与整体规划薄弱

问题表现:高中艺术教学与初中基础存在脱节,对学生已有艺术素养了解不足高一、高二基础素养培养与高三艺术生备考未能有效贯通鉴赏课程内容多以艺术史脉络展开,缺乏对学生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的考量,知识点之间连贯性不足,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鉴赏思维艺术鉴赏课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较少,未能利用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校内艺术实践活动与课程教学脱节,未能形成“理论 - 实践 - 反馈”的完整教育链条。  

原因分析学科沟通机制缺失:缺乏跨学段(初高中)及跨年级的常态化教学研讨机制;尚未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导致教学成果难以直观呈现,无法有效指导教学改进;对学情(尤其是学生初中艺术基础)的系统性调研缺失缺乏常态化的跨学科教研平台,各学科教师间交流合作不足,难以挖掘学科间的融合点。

教学研究与理论支撑不足

问题表现:教学实践多凭经验,对艺术学科前沿理念(如深度学习、表现性评价)、新课标解读、美育政策研究涉猎较少。在课程开发、教学法创新、校本命题等方面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成果。

原因分析:教师理论学习意识有待加强,常态化专业阅读氛围未形成缺乏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引导机制和平台“科研促教”的认识不足,课题研究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资源整合与传承不畅

  问题表现:优秀教案、课件、单元设计、特色活动方案等分散于个人,未能有效汇总、优化和传承集体备课的智慧结晶利用率低。

  原因分析:缺乏统一的资源管理规范和共享平台(仅靠群文件易混乱资源建设缺乏持续性要求与评价对资源价值的认识不足,存在“重创作、轻积累”现象。  

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明确学科定位,强化美育育人功能

 将鉴赏课纳入学校“五育融合”整体规划,结合学校德育目标设计主题课程。例如,开发“红色艺术经典赏析”单元,通过革命题材作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设计“校园文化符号创作”项目,引导学生用艺术语言表达对学校的理解与认同。

定期向学校汇报艺术学科在提升学生创造力、缓解学业压力等方面的实证数据,争取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

强化主动教研,聚焦核心问题:

主题化深度教研:下学期围绕“高中艺术深度鉴赏教学策略”、“艺术特长生专业与文化协同培养路径”、“基于核心素养的艺术表现性评价实践”等核心问题,每月开展1次深度研讨,

  建立“问题导向”机制: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记录“真问题”,每月备课组会提炼1-2个共性难题,作为教研活动的研讨素材。  

构建贯通体系,强化学段衔接:

初高中联合教研(试点):与区内初中艺术骨干教师建立联系,开展1-2次联合教研,了解初中课标落实与学生基础,共商衔接难点。  

  年级教学统筹图: 教研组牵头,绘制涵盖高一至高三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关键能力发展“路线图”,明确各年级重点目标、内容模块与评价侧重点,确保螺旋上升。高三备考方案需提前在高二渗透基础。  

深化理论学习,推动成果转化:

    启动校本课题研究:组建课题组,聚焦课堂表现、社团活动、艺术实践等场景,开发评价工具,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三维评价模型、学科联动评价机制,积累案例,促进教学改进。

系统整合资源,促进智慧传承:

  建立艺术教学资源库

  分类整理:按“学历案”、“精品课件”、“单元/模块测评”、“优质课例(视频/设计)”、“活动方案”、“特色素材”等分类。  

    规范提交:将本学年所有成熟资源打包发至教研组长,统一上传至学科群共享空间,并报送课程中心备案。

    动态更新:每学期末进行资源增补与优化,标注适用年级、设计者、使用建议。

    强化集体备课实效:聚焦“学历案、课件、课堂活动设计”的高度契合。每次备课需明确:学生主体活动如何设计素养目标如何落地课件如何有效支撑课后及时反思修订。

三、改进教育教学的具体建议   

落实“三个转变”:在教研活动设计和课堂观察中,重点考察是否体现“教师主体变学生主体”、“教师表演变学生表现”、“主题活动变素养发展”。将此项作为评课和教学反思的核心维度。  

加强骨干引领与梯队建设:教研组长明确组内教师发展路径,教师提供差异化发展平台和指导。

强化规划落实:各年级备课组长牵头,完成年级师生规划(如高三艺术生专业强化与文化复习安排、高一高二学生艺术实践/鉴赏拓展建议、教师学习与研究任务)。统筹校内艺术资源,将艺术鉴赏课与校园艺术节、校园音乐节、学生书画展全区艺术展演等活动结合,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形成“以课促展,以展带学”的良性循环。

艺术学科的发展对学校整体教育质量提升具有独特价值。未来,教研组将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跨学科协作,推动艺术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切实肩负起提升学校美育质量、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的重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