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枣庄市台儿庄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作者: 来自: 时间:2024-09-05

台儿庄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枣庄市台儿庄区县域经济高质量
发展试点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台政发〔2024〕7号


各镇人民政府、运河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区直各有关部门(单位),各大企业:

现将《枣庄市台儿庄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方案(2024—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台儿庄区人民政府
2024年9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枣庄市台儿庄区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方案
(2024—2026年)
二〇二四年八月


目  录

一、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现状

(二)存在短板弱项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目标定位

三、试点路径

(一)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分类梯次发展产业

(二)深入实施文旅升级行动,挖掘文旅消费潜力

(三)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工程,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四、试点任务

(一)持续增强锂电产业首位度

(二)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新动能

(三)培育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

(四)加快提升文旅设施承载力

(五)探索推进城市更新新模式

(六)聚力发展乡村产业促振兴

五、推进步骤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要素保障

(三)加强政策支持

(四)强化项目支撑


一、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现状

台儿庄区位于山东省南部,隶属于枣庄市,北接峄城区,南邻江苏徐州。作为“山东南大门”,地处淮海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区腹地,拥有承接东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下辖5个镇、1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截至2023年底,全区常住人口30.63万人,城镇化率为48.9%。“十四五”以来,全区聚焦“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奋力打造县域经济突围赶超示范区,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


台儿庄区区域位置图


经济发展稳步向前。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优化调整为16.7:38.5:44.8。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02亿元,增长9.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87亿元,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5.5亿元,贷款余额162.02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9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23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33元,增长6.4%。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迈进全市第一梯队。

创新主体逐步发展。近年来台儿庄构建起“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全区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0家,瞪羚企业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数字经济“晨星工厂”5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77家。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3亿元,同比增长1.5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18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为53.36%。丰元锂能高能正极材料项目成功进入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储备项目名单,越成制动“新能源汽车气压盘式制动器总成”成功入选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目录。

工业生产持续向好。聚焦“5+3”现代产业体系培育,精准落实“产业扶持十二条”等政策措施,首位锂电产业加速崛起,2023年锂电规上企业累计营收突破7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超150%,已形成了以丰元、创普斯、天科新能源等企业为龙头的“正极材料-电芯制造-PACK组装-拆解回收”产业链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累计实施32个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工业技改投资增幅28.7%。截至2023年底,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1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45亿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至0.876tce,经济开发区入选全省首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产业园区试点名单。

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全区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鲁南民俗文化”等资源,现拥有A级旅游景区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景区化村庄5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6处,各级非遗项目137项。文旅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全国首座药典博物馆开馆,全域旅游暨智慧古城大数据中心投入使用,渔灯巷建成运行,“天下第一庄”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被授予全国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品牌荣誉。截至2023年底,全区累计年接待游客1400万人次,全年产业实现营收55000万元,同比增长74%。

农业发展支撑有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8.9万亩,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全覆盖。按照“一镇一特”标准,2023年新培育“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绿色食品5个,“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达到78个。持续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行动,累计流转土地超过25万亩,创建市级以上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9家。全力推进“按揭农业”模式,2023年新增种植面积2180亩、按揭肉牛1000头,《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统分结合”模式》成功入选《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年度报告2023》典型案例。

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全区稳步推进城乡建设,打造城乡建设“升级版”,编制主城区国土空间规划、启动高铁新区概念性规划,城市布局更趋优化。打通长安西路、日月潭路等8条“瓶颈路”“断头路”,城区路网框架进一步拉开。深入实施城市更新、防洪排涝、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区污水处理厂完成改扩建,累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5.34平方公里,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清零,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实现“清零”。持续完善城市能源供应体系,完成90公里天然气中高压管网、278公里城区集中供热管网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并网运行,2023年全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65427万千瓦时。智慧生活场景不断丰富,新建4处智慧停车场、132个新能源充电桩,打造50个智慧应用场景,获评省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

(二)存在短板弱项

制造业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升级。一是传统产业占比过高。台儿庄区传统产业占比偏高、产业结构偏重,产品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目前区内产业主要涵盖建材、造纸、纺织、煤电、锂电、装备制造等行业门类,其中传统产业规上企业58家,占比超50%,传统产业占比远高于新兴产业,高耗低效等问题不断凸显,制约了全区的高质量发展。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全区产业链条发展不完善、产业链条长度、深度不够、关联度不高,产业集聚度相对低,如锂电大多属于横向产业集群,处于产业链各环节中的企业关联性不高,缺乏产业化分工与协作机制,产业集群未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集群内的企业难以形成合力,没有形成明显的集聚优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偏低,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较小。三是镇域经济发展基础薄弱。镇域内缺少支撑性大企业,产业基础设施配套较差,企业间的生产分工和协同发展连贯性不强,难以对周边及链条企业形成规模辐射效应和吸引力。

文旅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展现。一是精品旅游新业态项目比较匮乏。对台儿庄古城龙头景区依赖性过高,导致其他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不足;旅游业态不丰富,城市吸引力薄弱。主题公园、文化演艺、旅游创意产业园、度假酒店等高端休闲度假产品少,旅游休闲度假功能不健全,旅游业态多样开发有待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不突出,资源开发主题不明确;乡村旅游产业支撑薄弱,特色民俗活动、健康旅居、特色民宿,休闲乡村度假产业较少;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衔接不到位,一二产与文旅融合度不高。民宿业管理不够规范,服务不够到位。宣传营销联动性不强,数字化智慧化赋能产品设计不足。二是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统筹融合利用方面存在短板,融合发展深度、广度不够,缺乏文化创新的赋能,存在互动体验度较低、吸引力较弱,难以满足市场对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文旅需求。

要素制约城市发展空间受限。一是土地要素制约生产生活空间。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城区的发展,老城区房屋建设密度大,土地容积率低,导致土地整体利用率不高,城市发展受限。台儿庄经济开发区与先进开发区相比,投资强度不足,经济规模、增长速度等还有较大的差距,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升,且工业用地发展空间不足,可用土地面积较少,制约项目招引和落地,新增工业用地难以满足发展需求。二是环境承载力制约产业发展空间。台儿庄区正处于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而全区传统产业中的铸造、纺织、造纸、建材等产业,受能源消耗“双控”目标制约、环境容量指标持续收紧等影响,项目推进压力增大。三是城市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老旧小区改造、市政交通、管网等基础设施尚未达到新型城镇化和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城市内涝严重,城市更新水平缓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和区委“1163”工作思路,聚焦聚力工业倍增、文旅升级、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大力探索适应县域县情的差异化发展之路,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奋力打造“县域经济突围赶超示范区”,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局面,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定位

台儿庄区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一年一大步、两年上台阶、三年新跨越”的步伐,进一步攀高比强、跨越赶超,全方位提升产业发展质态、创新发展质效、城乡发展品质、民生幸福指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全市的县域经济突围赶超示范区、全省的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示范区。到2026年,全区现代产业体系新优势初步形成,县域经济总量、产业层次、财政实力均有提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承载力竞争力逐步增强。

三、试点路径

着眼全省发展大局,立足台儿庄现有优势,深入贯彻实施“工业强区、产业兴区、城建立区”的发展战略,以“突围赶超”为基调,以做强首位产业、焕活传统产业、优化文旅产业为切入点,以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为落脚点,持续深化“1163”各项举措,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补短板、锻长板、扬优势,进一步向产业提质、城建升级、共同富裕迈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分类梯次发展产业

以“5+3”现代产业体系为基础,按照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等因素,努力盘活资源、拓展发展新空间,积极引进优质项目和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产业链条化、集群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在行业方面,持续巩固锂电产业的首位度,充分释放传统产业产能;在企业方面,推动企业按照不同规模、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形成梯次;在招商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吸引投资和项目,注重完善产业链和构建产业集群,形成有序的梯次结构。

(二)深入实施文旅升级行动,挖掘文旅消费潜力

坚持用全域思维统揽旅游发展,充分发挥台儿庄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鲁南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围绕运河文化传承核心区建设,立足中华古水城、英雄台儿庄的深度体验旅游目的地定位,强化古城龙头溢出效应,串联起中心城区大战纪念馆等景点,以提升质量、打造品牌为导向,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聚合高质新兴业态。挖掘乡村旅游潜力,叫响“古运人家”的乡村旅游品牌,构建资源全利用、行业全联动、生态全覆盖、文化全渗透、产业全链接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文旅产业向“精品化、智慧化、全域化、融合化”方向升级发展。

(三)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工程,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坚持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以品质生活追求和城市能级跃升为目标,围绕“产、城、人、文”四个融合补齐短板,逐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加快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域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提升区域互联互通和综合承载能力。建立健全县域间区域协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优化结对关系、深化结对协作,打造县域区域协作新格局,提高协作工作水平,推动协作区域同步完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

(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以枣庄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实施农业基础能力提升、一镇一业培育、城乡融合发展等行动,优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布局,促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打造集中连片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提升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能力,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发展。

四、试点任务

(一)持续增强锂电产业首位度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骨干作用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为应对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产业趋势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丰元锂能、欣安创能、启力元等锂电重点企业,在集聚集群、延伸链条、研发创新等领域的“领头雁”与“生力军”作用,建立创新引领、技术优先、公平竞争、有序扩张的产业发展格局。在稳定锂电产业供应链方面,鼓励龙头企业结合实际和产业趋势合理制定发展目标,有序推进丰元四期正极材料、丰元高能正极材料配套等项目建设,依托“中国北方锂电产业联盟”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签订长期合同,确保原材料供应的保障性和价格稳定性,同时为下游企业提供稳定的产品输出,提高有效产能利用率,打造全国领先的锂电材料生产基地。在协同推进产业技术科技创新方面,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创新平台优势,全面提升锂电产品的生产制造效率、工艺水平、成本控制水平等,加快实施丰元年产5万吨高能正极材料、林跃高倍率电芯等项目,推动正极材料、电芯等实现新的技术迭代和升级,实现降本增效,满足市场对锂电性能不断提升的要求,从而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共享研发、设施、设备等配套,加速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产业生态。到2026年,全区锂电产业累计引进各关键环节优质项目30余个,力争培育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1户,超5亿元的企业5户。

紧密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实现链上企业协作共赢。锚定锂电产业发展规划目标,突出锂电产业链条式布局,集群式发展,以锂电材料为核心,突出补链延链强链,着力做强以丰元为龙头的锂电产业集群,鼓励丰元集团向锂矿开采延伸,支持丰元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创普斯电极材料等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投产达效,加速构建“锂原料-电池材料-电池PACK-终端应用-材料回收”的锂电产业链条,进一步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持续指导丰元、创普斯、天和电解液同天科、启力元、盛维等电芯及PACK生产企业强化合作,鼓励支持储能设备选用本地企业产品,激活产业集群“雁阵”效应。针对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以锂电产业园为载体,积极推动“工业上楼”,提升园区承载力;探索建立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实时共享企业间的市场情况、技术动态、政策变化等信息;针对负极材料、隔膜、拆解回收等领域,重点开展招商工作,不断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入园,加速优质锂电产业项目聚集,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围绕龙头企业的延链、补链需求,在周边布局一批配套型小微产业园,全方位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和效率。到2026年,全区锂电产业链条中企业数量达到40户左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20户以上,加速形成大中小微企业梯次发展集群。

持续夯实作为全市锂电产业总布局配套基地发展根基。根据全市锂电产业发展规划中的相关要求,全区在做大现有的正极材料、电芯和PACK组装生产企业基础上,同步健全壮大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鼓励企业开展对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的电动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积极对标国内外对电池产品关于禁用物质、碳足迹追踪、回收信息披露以及安全性等多个方面的监管要求,推动建设绿色供应链示范项目,引导企业布局构建“锂电产业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牢牢把握国际锂电博览会、储能大会等契机,积极招引符合区域锂电产业发展规划的企业,引进或嫁接改造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链项目。围绕未来动力电池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低温适应性等技术发展趋势,支持企业创新升级,积极开发或引进下一代正极材料、新型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新型导电剂等领域优质项目,满足市场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前瞻部署固态、半固态电池产业链,加速形成功能齐备、链条完善、产业配套的锂电池材料产业聚集区。到2026年,全区锂电产业规模加速壮大,每年正极材料产能达20万吨以上,负极材料达1万吨以上,电解液达3万吨以上,电芯及PACK组装达10GWh以上,废旧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3000吨以上。

(二)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新动能

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聚焦提升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能级,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强化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与扩散,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围绕提升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强化鑫金山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推进鑫金山矿山破碎机及资源综合利用成套装备制造项目、越成制动商用车制动器试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尧禹奥氏体不锈钢产业链延伸项目一期、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上下游产业链条,带动矿山机械、专用装备等产品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推进本土传统铸造业全面升级,发挥胜达精密、亿和铸造产能优势,鼓励企业向普通铸造与精密铸造并重、单一铸件与成套设备生产并重转型,围绕汽车、机床、机电等行业,充分释放产能,打造绿色、高端构件生产基地,不断提高铸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新材料领域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加快实施港华钙基纳米新材料、联合王晁水泥熟料生产线等重点项目,支持恒宇纸业、联润新材料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引领新材料产业焕发活力。到2026年,全区制造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传统产业营收稳步提高,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全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稳步增强。

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聚焦全区产业结构偏重等问题,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立足全区铸造产能67万吨、水泥产能1000万吨、造纸产能100万吨、纺纱新材料产能40万锭的优势,以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为牵引,深入实施全产业链“技改焕新”行动,整合全区铸造行业产能、能耗、煤耗、污染物和碳排放指标,设立台南高端装备产业园,加大内生挖潜力度,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新提升,打造绿色铸造中心。以大运河·启航智能制造科创园、新材料产业园等为载体,开展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的整体改造升级行动。同步组织园区内企业以新一代清洁高效、绿色低碳、可循环生产工艺装备为重点,引进开发先进低碳技术,持续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围绕提升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传统产业的供给效率,鼓励建材、纺织、造纸等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推进技术改造,技改投资增速保持在8%以上,谋划实施建筑垃圾消纳及资源利用项目,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快企业绿色转型。落实传统产业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体系,加强碳监测、碳核查、碳交易服务等碳管理能力建设,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到2026年,全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实现深度融合,建成一批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加快布局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传统产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向集工程设计、安装调试、产品租赁、个性化定制等于一体的服务型制造转型,纺织服装企业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定制服务转型,建材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大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耦合共生,到2026年,力争建成1个省级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模式等)。探索发展绿色低碳服务新业态,纵深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数字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大力发展数字商务,全面加快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优化管理体系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业的品质与效益。

(三)培育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

旅游品牌打造。实施台儿庄古城精品化建设工程,强化古城品牌形象,推动现有业态品质提升与引进高端精品业态相结合,形成多层次业态布局体系。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注重古城与运河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依托台儿庄全域旅游暨智慧古城平台,增强节日活动、演出播报、夜间经济、特色产品等优质服务供给,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加多语种导览服务、优化游客体验。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台城文旅的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发挥古城的龙头作用,不断增进游客对全区的景区认知度、美誉度。实施文创品牌打造工程,依托台儿庄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做强台城有礼、梦的礼物等文创品牌,积极探索“国潮”与文旅产业碰撞融合,深入挖掘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一批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持续扩大古城旅游品牌影响力,与泰安市、济宁市、烟台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研究整合旅游资源,分步实施营销策略,实现省内外客源市场的互利双赢、资源共享、精准发力和优势互补,将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山东省旅游重要目的地。到2026年,全区文化旅游市场建设5个“旅游+”新场景,打造5条文旅新线路,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保持在5%以上。

挖掘文旅潜力。持续挖潜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鲁南民俗文化等内容,实现“旅游+”“+旅游”交互发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做好旅游与“新中式”的结合文章,依托古城在文化及消费场景方面的优势,结合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季节节气,利用“梦的幻妆”汉服项目,着力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和“新中式”消费热点,因地制宜打造“新中式”文化IP,进一步将文化亮点变为经济热点,推动全区文旅产业加快发展。做强乡村振兴+旅游模式,围绕张山子镇建设省级“桃醉山乡”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将红色文化注入旅游产业发展,把运河支队办事处旧址、赵圩子村被服厂旧址等红色遗址,与省级黄邱山森林公园、张塘千年古银杏树、尤窝子水库、明清古村落遗址、万亩特色甜桃基地等串联在一起,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游、红色研学游,进一步叫响黄邱山区红色旅游品牌。深化推广涧头集镇“山东手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将丰富的手造资源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紧密融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民俗活动等末梢延伸,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到2026年,争创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拓宽文旅赛道。聚力拓展延伸文旅融合发展新空间,以运河印象、药典博物馆、枣庄禧亲源康复养老、台儿庄区温泉文旅酒店等项目为抓手,结合生态养生、休闲养生、文化养生,不断拓展新内容,提升服务品质,打造以健康旅游、养生为重点的健康养生产品体系,全方位满足游客们健身、养生、度假等复合型需求,推动创建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省级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以京台高速建设为契机,打造3A级景区台儿庄大运河服务区,拓展“服务区+驿站+文旅+产业”功能,开通全省首个服务区ETC出入口,打造城市会客厅文化交流新名片。有序发展低空旅游,支持台儿庄通用机场开展飞行培训、飞行体验、航空科普、空中拍照、无人机作业、航空赛事表演等多项活动,结合本地文脉、水脉、城市等景观特点,开发具有吸引力的低空旅游线路,丰富入门级细分市场产品,增强产品多样性和旅行趣味性。

(四)加快提升文旅设施承载力

聚力古城业态升级。聚焦完善台儿庄古城功能定位及服务能力,以古城片区为中心,全面提升古城周边产业配套及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周边街区与古城面貌统一、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增强古城的接待能力。有序开展运河印象·渔灯巷文旅街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行动,加快古城南门五星级酒店建设,打造涵盖民宿、会展、康养、创意工坊、非遗保护等为一体的运河水乡街区,吸引游客过夜游、深度游。遵循文化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景区内土地资源和闲置房屋,适当调整业态布局,增加文化展示、体验类项目的比例,全面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全域文旅沉浸式集群演艺,开启沉浸体验+业态融合+场景搭建的新商业模式。完善配套设施,打造高端化、个性化的客栈酒店和特色民宿。

完善县域商业体系。顺应消费升级的迅猛趋势,进一步完善城区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推进商业综合体、特色美食街区、城乡商业网点布局,丰富城市消费场景,抓住节假日消费高峰期,发行普惠性消费券,推广惠民消费,增强对周边居民的吸引力,扩大对县域经济的辐射范围。实施延续性文化战略和多层次空间策略,活化历史街区、红色文化等资源,打造创新文化消费场景,擦亮中心城区“文化+经济”名片。加大对夜间经济的支持力度,完善渔灯巷等特色街区、夜市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增强游客观光打卡的吸引力,进一步释放夜间经济的潜力,依托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优势,持续办好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激发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意愿。

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持续夯实文旅发展基础,加强交通、通信、休憩服务点、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可达性和吸引力。突出比较优势,支持文旅企业聚焦主业,紧紧围绕文旅资源运营、产业投资、业态升级、资本赋能等领域,推动文旅企业实施设备更新项目,提升文旅消费和服务的质量档次。围绕旅游住宿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分析客源消费结构,科学谋划推进项目,打造高端中端和大众游相结合、淡旺季相结合的住宿体系,构建以品牌酒店为龙头、星级酒店为主体、经济型酒店为支撑、乡村酒店为补充的旅游住宿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旅游服务质量品牌培育机制,推动旅游业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专业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放心安全的服务精品,充分发挥服务品牌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引领带动作用。到2026年,新增戏剧演艺、复合式休闲餐饮等文旅融合业态3家,旅游厕所5处,累计建设8处旅游停车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5亿元。

(五)探索推进城市更新新模式

有序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新秩序。坚持“城景共生、文产共荣、游客向南,市民向北”的理念,谋划实施一批城市更新综合片区及重点项目,以“更新片区+重点项目”双推进的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力做好济枣高铁征迁安置,推动高铁新区与文教片区联动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设施,高标准建设西部产业新区,实施大运河国家步道示范工程,启用惠企公寓、工友之家,促进人口集聚、结构优化、产城融合。探索创新城市更新可持续实施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建立政府、企业、产权人、群众等多主体参与的机制,助推造纸产业园等中心城区内产业搬迁。同时,鼓励土地复合利用,推动土地功能混合紧凑发展,研究完善容积率奖励及开发权转移的实施办法,解决中心城区引入社会资本老大难问题。到2026年,谋划邵庄等城市更新及城中村改造项目3个以上,完成古城周边商圈改造升级。

加强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围绕深度融入淮海经济区,持续夯实与兄弟城市对接交流的基础,积极争取京台高速至新台高速台儿庄连接线开工建设,全力打造“一小时通勤、两小时通达”的城际交通圈,加快构建淮海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深化沟通交流,携手各兄弟城市加快推进交通设施共联、产业协作共谋、美好家园共建、社会事业共享,聚焦民生保障、社会安全、政务服务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整合资源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持续开展“一路同城·百城共建”惠民活动,针对不同客源城市阶段性实施“一路同城”惠民门票政策,实现提振文旅消费促进文旅一体化发展。以鲁南高铁(日兰高速)为依托,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打造基础设施高度联通、产业体系现代化、生态环境优美、横贯鲁南经济圈的“经济轴带”,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六)聚力发展乡村产业促振兴

做强做活镇域经济。积极融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持续激发镇街经济发展活力,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泥沟镇新材料产业园、邳庄镇板材加工园区开发建设,提升产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梳理城乡低效闲置用地,探索通过对外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唤醒沉睡土地,增强产业发展空间保障能力。依托运丰良蔬、祥和乳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突出发展邳庄水稻、张山子甜桃、泥沟食用菌、马兰屯设施蔬菜、奶牛、生猪等镇域特色优势产业。稳步推进“按揭农业”,支持泥沟镇建设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形成集加工、研发、展销多功能于一体的预制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持续创新邳庄镇稻米文化研学基地、马兰屯镇良安祥和研学基地等农文旅研学基地的业态,丰富田园观光、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等活动内容,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农村产业活力。到2026年,全区新增高质高效农业产业链企业10家,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高质高效农业产业链合计签约项目12个,“按揭农业”覆盖面积达到1万亩,新增“两品一标”农产品3个。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育“按揭农业”上下游产业,壮大农业企业“雁阵”,推进高效农业生产标准化、链条化、规模化。加快招引培育山东兰祺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下游企业或项目,打造集加工、研发、展销于一体的按揭食用菌示范基地。持续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行动,启动实施土地流转“五个一千”工程,推广孙晋锋农机合作社、嘉晋农机合作社等大型农机合作社探索的“双一千斤”“保底+分红”土地托管模式,推动“小户变大户”,实现集约经营、集中管理、集聚生产。充分发挥祥和乳业有限公司、腾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优化“按揭农业”种养、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探索“统一设施建设、统一集约育苗、统一农资配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的“五统一”保姆式服务思路,不断完善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强化农产品“两品一标”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重点围绕粮食、蔬菜等产业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挖掘品牌内涵,强化品牌营销,培育农产品“两品一标”数量达100个以上。做大直播经济,以黄花牛肉面、涛沟桥大米、甜桃、长茄等优势农产品为抓手,探索“电商+农户”产销模式,邀请专业直播团队培育本土电商人才,并定期举办直播供应链对接会,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让品牌响起来。畅通品牌农产品流通渠道,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创新开展交邮合作,开通2条交邮合作线路,实现建制村物流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100%,形成“出枣庄、卖全国、大流通”电商格局。围绕按揭农产品跨区域流通,以大运河智慧冷链物流园,为主轴,登华冷链物流、运丰良蔬蔬菜产业集配中心等为骨干,着力打造辐射鲁南苏北皖西的农产品交易枢纽。

五、推进步骤

部署推进阶段——2024年: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年度计划表,将工业倍增、文旅升级、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重点项目、重要任务、重大改革事项进行明确分工,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产业方面,细分工业、文旅、农业等领域产业链,落实“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坚持“外引”与“内培”“壮大”与“育小”并重,紧紧围绕产业集群,精准引进一批重点企业、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城市建设方面,以全市城市体检情况为基础,确定城市更新的具体项目,编制城市更新实施计划。基础设施方面,优先将改造建设需求迫切、前期准备充分的文旅基础设施、产业园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作为重点,做好项目储备、发布、对接和推进建设工作。

全力发展阶段——2025年:围绕“工业强区、产业兴区、城建立区”三大战略,集中力量打造1—2个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引导相关产业组织集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深挖自然、红色、文化、民俗四大资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创新培育新旅游业态产品,以及多条串联人文历史、生态观光、红色研学、特色体验等要素的旅游线路,促进文旅游产品品质迈上新台阶。积极招引培育农业加工链条,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创新经营模式、做优品牌特色,着力打造农业支柱产业,实现就近就地转化增值。

总结提升阶段——2026年:依托省、市、区三级的政策优势,以及全区产业资源优势,锂电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在此节点上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要素创新生态链,积极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专精特新等发展道路,加快构建具有台儿庄优势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经开区将以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为契机,持续推进减污降碳、生态修复、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项目。突出抓好产业振兴,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抓实抓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挖掘总结试点工作中的新模式、新机制,及时总结三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亮点做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县域经济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区委区政府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导职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工业倍增、文旅升级、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直有关部门要立足试点发展大局,强化责任担当,细化工作措施,健全推进机制,构建上下联动、横向协同、齐抓共促的工作格局。各镇街、经济开发区要结合实际,明确专人负责,逐年细化分解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省、市、区机关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指导,在政策制定、招商引资、项目安排、政策倾斜、体制创新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同时,为强化对试点目标指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跟踪监测,适时组织开展本方案实施进展情况评估,督促落实各项重大任务,按程序推广县域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做法。

(二)强化要素保障

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健全土地、金融、财政、能耗、人才等要素资源支持,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强化试点任务要素保障。推进县乡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全力保障项目落地开工,高质量开展“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实行能耗总量弹性管理,强化重点项目能耗保障,优化环境容量配置。畅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搭建人才、产业、技术、资本对接平台,着力培养一批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鼓励财政金融协同发展,加大对锂电、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特色优势产业的金融供给。加强政府产业基金引导,积极探索引入省级平台公司等优质信用主体,设立不少于2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部门单位要积极汇报争取,强化对上衔接,用好资金、项目、试点、平台等支持政策,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三)加强政策支持

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及时跟踪上级政策,强化基层政策创新,积极衔接好省内各部门关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等领域的相关政策,统筹用好产业政策、绿色财政、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等多种工具,营造有利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争取超长期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设备更新等政策倾斜,释放国有企业活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为试点工作推进营造良好的环境。探索建立多元化惠企服务平台,创新政府、企业、商会、科研机构等多方供需对接机制,搭建闲置资产等资源流转、生产设施设备共享的供需对接平台。积极拓展与周边省市交流合作,加强与省发改委、工信厅、财政厅、农业农村厅等省级部门的交流沟通,在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链完善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提出政策需求,最大程度获得省级政策支持。

(四)强化项目支撑

坚持将项目建设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硬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以商招商、链条招商、园区招商,全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税收贡献高、科技含量高、产业集中度高、财政贡献率高、成长潜力高、投产达效速度快的项目。建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计划项目库,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分级管理,重点建设项目要符合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要求,项目个数实行总量控制,严格准入,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链条,对入库项目实行年度集中遴选、动态调整。构建“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推进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局面,以优质项目促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加大省重大项目、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谋划储备,进行集成创新和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推进整体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