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台儿庄 > 台儿庄人物

孙伯英

来自:台儿庄区政府(办公室) 时间:2014-01-22

  孙伯英(1897—1940),原名孙景萃,台儿庄区马兰屯乡道庄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在马兰屯、峄县城读书,聪明好学,追求真理。“五四”运动暴发,他深受影响,满怀爱国热情于1920年考入山东省东昌府(今聊城)陆军学校。毕业后在山东陆军第六旅褚玉璞部任军需官时与邱焕文结为知心好友。在邱焕文的帮助下,组织一个团的革命武装,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苏鲁边区游击队,孙伯英任支队长。为响应国民革命北伐军的号召,带队脱离奉军。

  1931年3月,在徐州经邱焕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起离开军队回到峄县。与王子纲等人参加枣庄互济会,孙伯英是该会领导人之一。他们积极为共产党的地下活动筹集资金,掩护干部,营救被捕同志,组织枣庄煤矿工人大罢工。同年4月—1932年7月,他和邱焕文、王子纲组成中共峰西工作委员会,并任书记,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卓有成效。后因环境恶化,一度与党组织失掉联系。1937年12月,经邱焕文和朱道南证明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孙伯英受党的指示,在峄县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在复杂艰险的环境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奔走各地,向爱国进步人士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团结争取他们共同抗日,为壮大革命力量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8年5月,党派孙伯英以个人身份参加孙云亭为司令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华北第五十支队第三梯队。由于孙伯英是孙云亭的族侄,不久便取得了孙云亭的信任,委任他为梯队参谋长,进而掌握这支部队。孙云亭长子孙怡然为中共地下党员,孙伯英和孙怡然受命共同在第三梯队开展统战工作,激发孙云亭的爱国热情,利用各种方式团结争取部队中几个主要人物抗日。并抓紧整训队伍,清洗流氓、土匪,补充青年农民入伍,秘密发展党员,改变部队成份,使这支武装成为有抗日爱国倾向的进步队伍。同时还与日伪势力和国民党顽固派黄健堂、李同伟等进行了尖锐巧妙的斗争,粉碎了他们企图控制部队的种种阴谋。铲除了当地惯匪汉奸头目潘明希、孙景干,消灭了孙景胜、孙茂法等小股土匪。统一了筹粮和部队供给,维护了周围地区社会治安,保护了群众利益,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经过一年多曲折复杂斗争和艰苦工作,终于使这支封建地主武装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部队。1939年11月,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建立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峄县支队,该部于1939年12月被正式编为八路军峄县支队第二大队,孙怡然任大队长,孙伯英任大队参谋长。在他俩的亲自指挥下,这支部队对打开四区的抗战局面,坚持对敌斗争,保卫党的组织,支援抗日政权建设,保卫人民群众利益作出了很大贡献。

  1940年5月,日、伪军对运北地区大举扫荡,峄县四区遭到突然包围合击,孙伯英率部队在邵楼与日军激战竟日,不幸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