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打造脱贫攻坚新模式
关键词:助老 志愿服务 脱贫攻坚
一、背景情况
我区下辖五镇一街,共211个行政村(居),总人口34.2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5.9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43%,已步入人口老龄化行列,养老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随着高龄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台儿庄区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趋势日益严峻,社会养老压力日益增大,居家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问题日益突出,养老产业的培育发展对我区实施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区民政局运用“互联网+”养老模式,依托“12349”养老信息平台,开展智慧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启动“时间银行”居家养老互助项目,2019年11月台儿庄区被枣庄市民政局定为居家养老试点区。
二、“时间银行”主要做法
(一)政府引导,社会参与。2019年区民政局印发了关于成立台儿庄区“时间银行”助推志愿服务工作的方案,成立了台儿庄区助老志愿者协会,招募志愿者1820余人,其中长期活跃志愿者800余人。成立志愿者服务站80个,为老服务公益团队14个,先后在张山子镇、涧头集镇、泥沟镇、马兰等六处镇街开展养老服务培训500余人次,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志愿服务。2019年10月17日,台儿庄区“时间银行”助老志愿服务启动仪式在张山子镇志愿服务站举行。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或家人需要服务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获得他人提供的志愿服务。逐步建立了区、镇、村和专业社会公益组织三级志愿者服务网络,在全市尚属首家运行的“时间银行”项目,社会公益组织涵盖医疗、家政、餐饮等机构,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服务。台儿庄区“12349”养老服务热线24小时为老人提供服务。重点免费服务全区70岁以上的低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和60岁以上残疾、特困老人、留守老人等五类弱势群体。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打造社区志愿者服务高龄困难、独居老人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志愿服务为辅的居家养老志愿服务体系,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二)系统保障。充分发挥互联网+智能的作用,以12349智慧养老信息平台为基础,推行社区老年人和志愿者登记制度,通过信息系统派单,志愿者使用外勤APP上门定位打卡、拍照上传,平台工作人员12349服务热线进行满意度回访,实现闭环管理,保障助老志愿服务真实产生,落到实处。信息平台要对产生的服务工单做好记录和汇总,老人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反馈到区级总行(区助老志愿者服务协会)、镇街分行(助老志愿者服务站)、村居和社会公益组织支行,保证良性发展。
(三)服务全面。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付出-积累-回报”机制,打造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性平台,打通助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形成长效可持续的爱心互助模式。志愿者们进入五类老人家中,探访服务需求,签署服务协议,受到老人好评。建立多个微信群,进行区级-镇级-村级三级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信息平台工作人员到各乡镇志愿者服务站组织业务技能培训,讲解服务流程,以点带面,逐步拓展至各社区、自然村,确保五类老人都能尽快享受到公益服务组织的关心与服务。积极对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村级文明实践站,发挥村居志愿者、公益性社会组织和辖区内低龄老人的主体作用,以专业家政、养老、医疗机构为补充,重点免费服务全区70岁以上的低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和60岁以上残疾、特困老人、留守老人等五类弱势群体。为五类老人提供助洁、助农、助医、助安、助乐等十项助老服务。截至目前外呼主动关爱电话11482个,其中疫情期间心理疏导电话5846个;派发志愿者服务工单2148个,其中助洁299人次,助乐助聊783人次,线上助聊1066人次,“时间银行”存储助老志愿服务时间1092小时;督查特困照料护理人服务电话2216人次;疫情防控期间,协助镇街村干部和志愿者为特困户、困境儿童送去面粉、油等物资,同时了解分散特困人员居家情况及照料护理人员服务情况;台儿庄区民政局购买健康一体机、随诊包等医疗设备,多次联合区助老志愿者协会开展“时间银行”医疗志愿者分队义诊活动,为困难老年人义诊240余人次,由志愿者为村民填写体检表格,助老医疗志愿服务队医生为村民进行量血压、测血糖,做心电图等健康服务,细心了解村民的身体状况及病史,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咨询。一方面让老百姓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更加了解,另一方面,12349信息养老平台将更新完善智慧养老平台数据系统,对全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信息进一步采集和充实,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助力脱贫攻坚,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创建养老信息数据库。运用云平台、大数据、电子地图等技术手段,建立具有统计分析功能的养老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养老数据在线查询。已将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录入信息系统,目前系统中老人数据5.4万条,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字段信息;特困、低保、残疾等特殊群体老年人信息已完成录入,并予以标注,实行动态管理。深入乡镇通过入户调查、查询村卫生所健康档案、电话咨询等方式收集完善老年人信息7200余条。
(五)完善激励机制。每年区里进行总结表彰,设立优秀基层组织奖、公益组织参与奖和优秀志愿者奖,对志愿服务成效明显的养老志愿者服务站点、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给予表彰,同时进行星级评定,优胜劣汰,保证提供为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志愿者服务时长可以每一年兑换一次,兑换和存储分别按50%和50%的比例使用,其中50%可到各网点兑换物品;剩余50%时间待志愿者进入老龄后,需要服务时,可申请兑换同等时间的免费服务,体现互助养老模式的优越性。
三、经验启示
推广“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模式在扶贫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抓好“时间银行”志愿助老服务模式助力精准扶贫,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围绕需求创新脱贫模式。无论是扶贫工作,还是“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工作,都必须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着力解决关系老人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积极回应老人关切,让智慧健康养老工作的成果惠及老人。通过“时间银行”开展助洁、助农、助医、助安、助乐等十项助老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打造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性平台,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形成长效可持续的“时间银行”爱心互助模式。
(二)围绕脱贫畅享互助养老。“时间银行”开启互助养老的温馨模式,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长远之计,是我国未来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在缓解互助养老资源不足、丰富老年人社会参与路径、弘扬互助道德文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通过以老帮老、以老养老、互惠互利,有利于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此举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有益尝试。
(三)围绕扶贫创新激励机制。时间银行是无报酬运作,是一种最经济的居家养老方式,它运用对等交换的理念,使每个服务人员日后都能获得补偿服务。要让“时间银行”得到良好、长久运行,除了居民志愿者踊跃参与,更需要政府部门从制度建设入手,为它保驾护航,采取星级评定等形式对志愿服务成效明显的养老志愿者服务站点、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给予表彰。通过志愿服务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一个电话,就能为老人排忧解难,有力保障贫困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安全。